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 / 文 郑芮 / 摄)有的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有的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缓前行 ……10 月 9 日,正在展出的 " 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 " 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六离职干部休养所的 26 名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凝望着一张张照片,97 岁老战士再次清唱抗战老歌、95 岁老战士回忆抗美援朝的一幕幕 …… 他们的眼神透露着坚毅,仿佛回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 铸造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
"71 年前,我们的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对抗严寒,不畏生死,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前,今年 90 岁、时任志愿军后勤二分部汽车 1 团 8 连文书的胡恒隆感慨万千。
" 我 1949 年 6 月当兵,一年多后,也就是 1950 年 10 月份我就入朝了。" 胡老回忆说," 入朝后环境非常艰苦,我们是一把炒面一把雪熬过来的。电影《长津湖》里面的冻土豆、压缩饼干我们都啃过,硬邦邦的,那段日子特别不容易。"
"1950 年的冬天,朝鲜零下几十度,大家的身体不适应,手脚都冻伤了,只能用雪一遍一遍地揉搓,伤得更厉害了。" 胡恒隆说,所有战士们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但大家依然凭着不怕牺牲的精神,与敌军斗智斗勇,铸就了一条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97 岁老战士清唱这首抗战老歌
" 土生土长,在农村、在民间,虽然是赤手空拳,但是有三千八百万人民和我们血肉相连。虽然是无中生有,但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着我们迈步向前 ……" 今年 97 岁的高友德在参观时,回想起山东部队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歌。
△老战士们现场参观
"1941 年,日军对沂蒙山大扫荡,我们牺牲了好多同志。当时我们的宣传部长刘子超,在牺牲前几日写下了《山东纵队之歌》,大大鼓舞了士气,我到现在都会唱。" 虽是耄耋之年,高老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带领众人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冲锋陷阵、守护家园的精神,围观者无不动容。
高友德来自山东莱芜,14 岁当兵,15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开始我在莱芜县大队担任文书,做记录,后来成了机要员。那时候每天白天赶路,晚上就在等下发电报、翻译电报。" 高老说,看着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他很怀念牺牲的战友们,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本,铭记那段岁月。
11 岁担任儿童团长,给战士们送饭送药
展览现场,珍贵的图文资料还原了一个个历史细节。" 看到‘苏皖边区’四个字我太感动了,想到以前在芦苇荡站岗放哨的日子。" 今年 95 岁的夏期颐激动地说。
"11 岁时,我成为当地儿童团的团长,属于苏皖边区五分区,主要负责站岗放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夏老说," 那时候,小孩都知道打鬼子。" 他的家乡在美丽的建湖县,从小生长在芦苇荡周边。当时后方缺少护士,许多伤员通过船只运送到他们庄上养伤。" 我就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照顾他们,给他们送饭、送药。"
" 那时候我们上不了学,如今国家强大了,孩子们不仅能好好学习,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夏期颐一边说着,一边在 " 苏皖边区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 版块前久久驻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