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每年的 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 " 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 "。记者采访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潘集阳教授,他分享了临床接诊的青少年真实的案例,希望促进对睡眠障碍的进一步关注和理解。
案例一:
高中生嗜睡一查竟患了重度抑郁?
莎莎是一名高二学生,最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症状——嗜睡,好像孙悟空把瞌睡虫都撒到她身上了,总也睡不醒。在上课时,常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迷迷糊糊,甚至睡得很沉,叫都叫不醒,老师认为莎莎作息不规律,于是要求家长好好管教,并告诫说,如果上课继续 " 梦周公 ",可能面临被退学的风险。家长回家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孩子却说自己不是故意要在课堂上睡觉,而是无法克制睡意。事实上,即使周末休息,莎莎睡到日上三竿,但她还是觉得疲乏、困倦、脑子不清醒。
莎莎的家人十分着急,带着她跑遍了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全身上下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来。后来经朋友介绍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就诊,医生通过对莎莎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发现她存在抑郁情绪。
这个诊断家人很诧异。原来,她在人前会表现得积极乐观,家人跟朋友难以发现她的内在情绪问题。不知何时起,莎莎整天只想睡觉,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出门,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也难以静心完成学业。还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称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曾多次用手掐自己脖子及撞头等伤害自己。为进一步明确莎莎的睡眠问题,医生建议莎莎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以求进一步明确诊断。
潘集阳教授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莎莎存在:1、重性抑郁障碍;2、可疑发作性睡病。就目前情况而言,建议其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同时进行药物治疗,主要治疗原发病即情绪问题,睡眠问题也会随之改善。
【专家点评】
白天过度嗜睡可能是睡眠紊乱的结果
事实上,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会认为失眠与抑郁症息息相关,但睡眠过多同样也与抑郁症相关联。白天过度嗜睡通常被认为是睡眠紊乱或睡眠不足的结果。这种表现与多种睡眠障碍相关,如失眠、睡眠鼾症、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和不宁腿综合征,而实际上最常与心理疾病相关,特别是抑郁障碍。
睡眠过多是抑郁症的不典型表现,更多见于年轻人(<30 岁抑郁症患者中有 40%,50 岁抑郁症患者中 10%)和女性,主要表现包括白天嗜睡,日间休息后感觉不能恢复精力或警觉,但不包括夜间睡眠。这一现象与长期、严重和难治性抑郁症有关,也可能提示潜在的双相障碍。因此,早期识别与治疗是改善患者睡眠问题及预后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关注青少年的睡眠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其精神心理上可能隐藏的潜在问题。
案例二:
初三生为何得了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
小林是一名初三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近两年的她好像变了个人,上课总是打瞌睡、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听课,不仅仅是上课时间,在吃饭、考试、进行体育活动时,同样无法控制地想睡觉,仿佛随时随地都能睡着。有时候小林与同学玩耍大笑或生气的时候,还会突然不小心跌倒,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突然浑身没力气,过几分钟以后又恢复如常。
昏昏欲睡状态使她没有精力投入其他事情,渐渐不爱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学校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告知家长,但家长一开始并未引起重视,还以为是孩子最近学业压力太大,作息不规律,经过休息就能调养好。直到后来反复多次被老师提醒,家长才产生思考:也许孩子是生病了,应该去医院进行治疗。
家长先后带小林在多家医院就诊,辗转于儿科、神经内科、精神医学科等科室,曾被诊断为癫痫、神经发育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境障碍等疾病,但都没有查出明显异常的检查结果。一筹莫展时,他们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就诊,医生对小林进行了详细评估,考虑小林的疾病可能是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经建议,小林进一步在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最终确诊疾病为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经过系统的服药治疗及睡眠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小林的日间嗜睡症状明显改善。
【专家点评】
发作性睡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
"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睡眠 - 觉醒周期紊乱性疾病,在生活中罕见,难以立即识别,可能延误治疗。但明确诊断后,通过及时、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疗效显著。" 潘集阳教授介绍说,如果遇到对睡眠障碍等疾病认识不足的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很容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从发病到确诊往往经历 2-10 年之久。睡眠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经过专业的睡眠监测技术,指导进一步治疗。
潘教授介绍道,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它以难以控制的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或醒后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
发作性睡病的特点表现为不可抑制,比如正常人在考试的时候很难打瞌睡,吃饭的时候也不可能睡觉,而这种患者随时随地就能睡觉,即使是开车、吃饭、上课、考试的时候,环境越安静枯燥越容易犯病。
既往根据国际睡眠障碍的分类,该病分为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及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两型,小林这种 " 一情绪激动就突然跌倒但神志清楚 " 的异常是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的特异性症状,在很多同类患者中也经常出现。目前发作性睡病也有根据下丘脑分泌素的降低与否进行的分型方式。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作性睡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 30 例 /10 万人,我国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约为 0.033%,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是诊断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不影响智力、记忆力及生长发育,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对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要警惕发作性睡病,尽快到睡眠医学门诊就诊,尽早明确诊断。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张灿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