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第 30 个 " 世界精神卫生日 " 来临之际,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杨森中国支持的 2021 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宣传项目于 10 月 9 日启动。活动以 " 齐心守护,让爱回归 " 为主题,聚焦精分社区管理模式。
据统计,截至 2020 年,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约为 680 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其最主要症状为思维障碍,例如思维形式过程缺乏逻辑性、思维内容存在被害妄想。此外,言语性幻听、情感迟钝及行为孤僻等特征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临床表现。
当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管理、康复后融入社会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常擅自停药、监护薄弱等因素导致疾病复发率高居不下;而同时由于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缺乏科学的认知,对患者固有的畏惧心理,让患者在回归社会时困难重重。而精神分裂症又因病程长、病情重、易反复,患者对家人陪护要求高,给患者和家人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终极目标是康复和回归。"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晓犁表示,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合力,其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分社区管理模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上海、广东部分地区已经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精分社区管理模式,其中广东省云浮市开展了精神分裂症的 " 长效监护 · 稳定回归 " 三年行动,针对依从性差,家庭监护能力弱或无监护的患者,采用 " 医保报销 + 财政兜底 "" 危险性评估等级分层推进 " 等措施,保障全市所有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实现病情稳定。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助体系,联动社区,解决患者服药难、家庭脱困难、社会接纳难的问题。
" 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迁延性长和患者服药依从性低是目前疾病治疗的主要难题。"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马弘教授表示,精分社区管理模式的应用在科学管理疾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恢复社会功能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相信在未来,该模式在更多区域都会更广泛地落地。
" 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 "。随着精神专科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等政策落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管理正向社区康复层面探索。北京市丰台区精神病防治院院长李志武教授表示," 社区是精分患者出院后康复的重要场所。联动精防、公安、民政、残联等各方力量,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精分社区管理模式。通过有效的病情全程随访,规范治疗,解决服药依从性不足导致的复发问题,从而长期稳定地控制病情,最终帮助精分患者实现康复与回归。"
此外,为弥合公众与精分患者之间的理解鸿沟,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活动推出全国首个聚焦精神分裂症的线上线下沉浸式密逃体验。体验者将在多方合力帮助下,解锁 " 精神困室 " 并成功脱逃,寓意精分社区管理模式有效助力患者实现科学管理疾病和回归社会。线上版密逃游戏也于 10 月 10 日全网盛大发布,公众可至白求恩基金会微博及微信扫码体验。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