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 文 苏蕊 / 摄)大朵牡丹花、缠枝莲花、藏八宝纹样 …… 这是 20 世纪 80 年代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云锦妆花代表作之一 " 金陵锦 ",意匠稿(设计图纸)原件现藏于南京市档案馆。时隔 30 多年,封存档案中的金陵锦 " 复活 "。
10 月 13 日,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向南京市档案馆捐赠了复织的 " 金陵锦 "。同时,《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图书首发。
历时 5 个月,档案里的 " 金陵锦 " 重放光芒
今年 5 月 20 日,云锦档案保护活化项目在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举行了开机织造仪式,复织档案图纸中的 " 金陵锦 "。经过近 5 个月的努力,这幅作品在今年国庆节前完成,由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捐赠给南京市档案馆。
△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向南京市档案馆捐赠复织的 " 金陵锦 "
金陵锦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云锦妆花代表作之一,意匠原件现藏于南京市档案馆。
△ " 金陵锦 "
" 金陵锦 " 原设计者胡长林介绍,这幅云锦纹样以大朵牡丹花、缠枝莲花和藏族吉祥纹饰为主,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为西藏客群设计的产品,保留云锦典型特色的同时不乏创新,花型配色风格热烈活泼。当时,为了强调南京云锦的地域品牌,这幅图样被取名为 " 金陵锦 "。
△ " 金陵锦 " 原设计者胡长林
" 设计稿出来以后,由于厂里不景气,就没有投产。没想到,时隔 30 多年,设计稿被重新发掘出来,并复原成云锦实物,重放光芒。我非常激动。" 胡长林说。
档案活化,此前还曾复原八宝团龙妆花料
"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古代诗人笔下的南京云锦," 团龙 " 是传统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南京市档案馆藏的中兴源丝织厂档案中,也有八宝团龙妆花料的档案。妆花面料主体为织金妆花团龙纹,周围五彩八宝环绕。云锦在古代专供皇家御用,龙纹图案最为常见,等级也最高。八宝又称 " 八瑞相 ",寓意吉祥,极具传统云锦特色。
△八宝团龙妆花料
去年 12 月 30 日,根据档案复织的 " 八宝团龙妆花料 " 正式下机。时隔一年," 金陵锦 " 是南京市档案馆与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合作从档案中抢救复活的第二个非遗作品。
" 中兴源丝织厂档案中,云锦意匠稿图纸非常珍贵,这是云锦织造的‘密码’。我们希望通过档案活化工作,与公众分享。" 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长耿奇介绍,目前复织的两幅云锦各具代表性,八宝团龙妆花料代表着传统," 金陵锦 " 代表着上世纪 80 年代对云锦纹样的开拓创新,都很有价值。
《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新书首发
由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正源兴绸缎庄联合编写的《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近期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当天,该书举行首发式。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完整的呈现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发展历程的口述档案,收录了大量真实、鲜活的故事,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图书首发
2008 年,南京市档案馆接收了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这也是南京市档案馆接收的第一份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价值的工业档案。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有近 3000 卷,揭示了该厂的发展历史和一百多年来的工艺 " 核心机密 "。
△《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
南京市档案馆和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合作,对中兴源云锦档案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复原,通过文字、影像等记录方式,对老一辈云锦工匠艺人、中兴源丝织厂工作人员的口述进行发掘整理,留下了南京云锦及丝织业的鲜活历史细节。
△《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
" 我们采访了中兴源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职工,他们中很多人年龄已经很大,但每一次进行口述史采集,都是风雨无阻。他们用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感情,说出了对南京云锦及丝织业的诚挚之情。这么多年过去,他们还对曾经的中兴源丝织厂、对丝织业抱有无比的热情。这让我们很感动。" 耿奇说,他们是南京云锦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听着他们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倍感亲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