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9 日,由深圳市福田区文联主办、福田区影视家协会承办的 " 艺术有约 " 活动邀请 " 华表金鸡双奖本土导演 " 彭臣开讲《文艺片的商业化路径》。
彭臣导演结合自己编剧、导演的影片《走路上学》《小山河》《加州游戏》以及数十部近年热映的中外影片,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和对观众兴趣的分析思考,同时回应了文艺片商业属性如何实现最大化的行业话题。
他说,我们但凡聊到商业大片言必称 " 好莱坞 ",但随着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式微,那些被称为 " 爆米花电影 " 的情节简单、视觉冲击强烈的 " 爽片 " 正在逐渐失去中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大的票仓。与此同时,一个用于描述观影体验的全新概念正在浮出水面,彭臣将其称为 " 离场感 "。
与 " 代入感 "" 同理心 "" 共情 " 一样," 离场感 " 正成为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热词。它强调的是当银幕上最后一个画面结束,影院的灯光再次亮起,观众将带着怎样的体验离场:是 " 共情 " 被唤起后的五味杂陈,还是强烈感官刺激后、大脑一片空白般的如梦初醒?
他的最新电影作品《小山河》,沿用了他擅长的 " 克制的煽情 ",同样是试图打破 " 艺术真实 " 和 " 生活真实 " 的壁垒,力求让观众在感动与思考中离场。
结合文艺片《小山河》的创作,他认为,中小成本文艺片的商业化之路,宜先从摒弃自说自话,找到一个能让主流观众共情、能引爆社会热点的故事主题开始。进入剧作阶段,则需敬畏剧本创作规律、敬畏主流观众的观影经验。进入实拍阶段,从演员到摄录美、化服道,都需仔细拿捏,以达成一部大银幕作品必备的各项要素。
深圳晚报记者 方壮芳 通讯员 田英咸 摄影 金九 编辑 方壮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