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 / 文 顾炜 / 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农林废弃物变成 " 香饽饽 "、调整能源结构 ……10 月 20 日,以 " 绿色转型 率先达峰 " 为主题的 2021 年江苏科技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蒋剑春、黄震以及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等分别作了主旨报告,为江苏率先实现 " 双碳 " 目标支招。
钱七虎院士: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 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碳排放,而碳排放 2/3 来自城市,应对之策是碳减排与碳负排放(碳吸收),即碳汇。" 谈起碳排放,84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依旧声如洪钟,激情澎湃。" 一个时代的城市建设有一个时代的目标。" 他说,在双碳目标下,应研究 " 新时代城市建设与立体城市 " 议题。
△钱七虎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能够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全国三线及以上城市面积约 149.02 万平方公里,对应的地下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在钱七虎看来,建设这样的城市,离不开地下空间的利用。善加利用地下空间,就可以释放地面空间、创造绿色生态。
钱七虎解释称,碳汇有生态碳汇和人工碳汇。生态碳汇要发展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人工碳汇可以利用地下空间的封闭性、稳定性等优势,把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永久地地下封存。" 现在已经有十几个试点项目,比如中石化在苏北油田多地地下固存 40 万吨的二氧化碳,把碳‘压’到地下油气田,同时还可以把石油、天然气‘顶’出来,一举两得。"
" 建筑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产业。" 钱七虎认为,利用地热为建筑供热制冷应为建筑能源的首选方案。根据现有资料估算,长三角地区地下 3 千米以内的浅层地热资源总量达 1200 亿吨标煤的热量,年可利用量相当于 1.7 亿吨标煤,可实现建筑物冬季供暖面积 24.8 亿 m2,夏季制冷面积 14.5 亿 m2。然而,目前长三角地区利用地热供暖和制冷的建筑面积仅有 0.57 亿 m2,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蓝天白云常在," 马路拉链 " 与 " 空中蜘蛛网 " 彻底被消除;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地下集运与处理系统,再也见不到污水、闻不到臭气;交通转入地下,人、车基本分离,消除交通拥堵 …… 这是钱七虎说到地下空间与宜居美丽城市建设时描述的景象。他寄希望于江苏,表示江苏在诸多方面本就有基础优势,应当争取成为绿色能源大省。
蒋剑春院士:
实现 " 双碳 " 目标,能源是主战场
" 碳达峰与碳中和,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实际上内涵极其丰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蒋剑春表示,碳排放涉及到我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双碳 " 背景下,能源应该实现转型升级。
△蒋剑春
" ‘双碳’战略目标对于我们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蒋剑春分析道,我国具有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但也面临能源偏煤、效率偏低、结构偏重等劣势。在观念上要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在产业技术上要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技术的升级改造。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一次能源为主。" 双碳 " 愿景下,必须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比重。蒋剑春呼吁,要关注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
" 有机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有机固体垃圾和农林生物质剩余物等。" 蒋剑春举例,生物质资源具有巨大的 " 碳减排 " 潜力。作为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2060 年它将为全社会减碳超 20 亿吨。" 实现‘双碳’目标,生物质大有可为。" 他介绍,生物质能是一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的能量。农林生物质剩余物,比如农作物秸秆等就是一种生物质资源。江苏最主要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全省秸秆理论资源量达 4146.8 万吨。
蒋剑春直言,技术创新才是 " 双碳 " 战略目标达成的破局之道。" 面对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的发展趋势,我们应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发展生物质制氢、生物基液体燃料、热 - 炭 - 电联产及生物转化多联产等先进技术,加快提升生物质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助力实现‘ 306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黄震院士:
" 碳中和 " 的质变需要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 实现碳中和,不是赛道超车,是换赛道,是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方式,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说,碳中和将引领构建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人类将从基于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 谁在零碳技术创新占据领先,谁就是新赛道上的领跑者,谁就有可能引领下一轮产业革命。"
△黄震
他进一步解释道,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是质变,仅通过碳达峰的量变走不到碳中和的质变。如果没有能源变革、没有经济社会系统性社会变革、没有一场绿色革命,不可能实现碳中和。"2030 年碳达峰到 2060 年碳中和,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 30 年左右,这样的转型一定是跃迁式的,其核心是由一系列颠覆性、变革性技术作为战略支撑。"
"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 6 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黄震表示,江苏要为全国 " 双碳 " 目标的实现作出探索、贡献力量。
在论坛现场,他对江苏实现 " 双碳 " 目标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首先,全面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低碳示范区建设,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的技术创新;其次,增加风电、光伏的装机容量,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推进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升级,提升能效水平,大力推动低碳产业规模化,提升低碳创新能力。"
刘科院士:
储能系统是 " 碳中和 " 的 " 龙脉 "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则从碳中和的现实与路径选择方面作了深入的主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几大碳中和的严峻现实:中国碳排放量压力巨大,每年人均排放 7.4 吨;风能和太阳能增量巨大,储能技术进展缓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成本高、无法彻底固碳 ……
△刘科
" 能源结构调整最关键的是解决储能问题,因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不稳定的能源。" 刘科表示,这个问题需要换个赛道思考。既然储电不好储,那就可以把太阳能、风能转换成液体,比如转换成甲醇进行存储。他解释称,液体能源之所以是人类首选,一是因为液体能源可以低成本陆路输送,二是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跨海输送,三是可以长期储存。作为一个能源载体,只有液体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 抓住‘储能’这个主要矛盾非常重要,这样‘碳中和’目标才可以稳步推进。其次就是用煤炭的同时尽量去改良土地,增加绿色吸碳能力,使得二氧化碳吸收和排放达到平衡。" 刘科说。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