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 " 悲秋 " 之感。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这个时期发生的抑郁症中医称为 " 秋郁 "。中医认为,秋与肺相通,肺主气,司呼吸,在五行属金,通于秋气,在志为悲。故秋天容易酿成精神、情志性疾病,尤以抑郁、失眠最为常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情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典型的病例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愉悦感,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 厌烦社交,言语活动减少。
预防秋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治中医师陈波燕推荐以下穴位,日常可以尝试多按揉缓解。
穴位一:百会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功效: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清脑醒神(能缓解焦躁情绪)。
操作:双手食中二指叠交替按揉百会穴,3-5 分钟,局部酸胀为宜。
穴位二:风池穴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功效: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操作:双手拇指二指交替按揉风池穴,3-5 分钟,局部酸胀为宜。
穴位三:太阳穴
定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
操作:双手拇食二指交替按揉太阳穴,3-5 分钟,局部酸胀为宜。
穴位四:膻中穴
定位:八脉交会穴 " 气会 ",属于任脉,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操作:左右手拇指交替按揉膻中穴,3-5 分钟,局部酸胀为宜。
穴位五:合谷穴
定位: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疏肝理气,可缓解紧张、急躁、焦虑情绪。
操作:左右手交替按揉对侧合谷穴,局部酸胀为度,3-5 分钟。
穴位六:太冲穴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 1、第 2 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操作:双手拇指交替按揉太冲穴,3-5 分钟,局部酸胀为宜。
Tips:
秋动、秋眠、秋食、秋笑防 " 秋郁 "
一、秋动防 " 秋郁 "。适当参加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生发,有效地缓解悲秋。可以在天晴时适当散步慢跑,或者秋游,登高远眺,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二、秋眠防 " 秋郁 "。保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 10 时半前上床。睡 " 子午觉 ",即晚上 11 时前要进入梦乡,中午 11 时至下午 1 时之间睡一个午觉。
三、秋食防 " 秋郁 "。根据中医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的原则,秋季当补阴,而七情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脾,悲伤肺,惊伤肾 ",在外感六淫中,风寒暑湿燥火的燥邪对应秋季,故化解悲秋,必须润肺。可多食百合、秋梨、葡萄、蜂蜜、荸荠等润肺食物,避免秋燥。
四、秋笑防 " 秋郁 "。" 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秋季可多和朋友们一道游玩,多让自己开怀大笑,可以把郁闷悲愤疏散开来。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王剑 李镓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