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0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广州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三年来,广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举全市之力推动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 "。
10 月 24 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介绍广州推动 " 四个出新出彩 " 最新工作情况。
加快实现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
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广州充分发挥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把广州放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科学谋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202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5 万亿元。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上新水平,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推进。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位势稳中有升,2020 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 1,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稳居全球前列,广州南站客流量全国第 1,地铁运营里程全国第 3。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国率先探索编制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谋划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依法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增至 6.3%
广州是一座传承千年的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展示出蓬勃的精神特质。截至目前,广州拥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基地 222 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1 个,文化上市公司 32 家 ……
近年来,广州高标准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品牌,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完成改造提升,永庆坊挂牌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连续 4 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文化服务持续提升。省 " 三馆合一 "、市 " 三馆一院 " 等项目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居全国前列,建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实力持续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至 6.3%。舞剧《醒 · 狮》获 " 荷花奖 ",《掬水月在手》《点点星光》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成功举办 " 读懂中国 " 国际会议等大型国际会议,努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
加快实现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
去年民营经济规模首次突破 1 万亿元
产业高端化加速迈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广州制造 " 八大提质工程 "……
三年来,广州培育出 4 个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和 6 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业产业集群,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成为新支柱。布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体系升级换代具备新基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千亿元级。
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均居全国第一,获批培育建设华南地区唯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今年 6 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构建 " 链长制 "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 21 条重点产业链,党委和政府领导当 " 链长 ",龙头企业当 " 链主 ",全面实施链长 + 链主 " 双链式链长制 ",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 充分彰显,2020 年民营经济规模首次突破 1 万亿元。
加快实现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
启动营商环境 4.0 改革
开放包容的发展氛围,是广州的城市基因。" 十四五 " 开局之年,发布《广州市用绣花功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启动营商环境 4.0 改革,全方位贯彻 "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 " 理念,围绕 " 国家试点、湾区示范、指标攻坚、涉企服务、数字赋能、智慧监管 " 六大方面总体布局。
广州成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打造 " 一网通办、全市通办 " 的 " 穗好办 " 政务服务品牌,建成 " 一网统管、全城统管 " 的 " 穗智管 " 城市运行管理中枢。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广交会线上线下融合举办模式,推动打造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高裕跃表示,下一步广州将对标对表国家 " 十四五 "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推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 " 四个出新出彩 " 推动广州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广州贡献。
【见证者说】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 远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五洲四海
"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莅临暨南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表示,三年来暨南大学根据中央统战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制定并实施 24 条专项行动计划,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奋力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落细落小落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精心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奋力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
三年来,学校新增了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两个国家级文科平台。此外,学校还成立了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在各校区设立了五个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建设中华才艺(武术、龙狮、书画、民俗)培训基地。三年来,学校还升级改造了 650 门面向港澳台侨学生开设的特色课程,已编写出版面向港澳学生的优质教材近 200 套,不断探索港澳台侨学生通识教育新路径,加强港澳台侨中华文化国民教育。
林如鹏表示,暨南大学始终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使命," 每一位学生在国际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火种。" 目前,暨南大学在全球有 132 个校友组织、40 多万名校友,遍布世界五大洲。他们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高水平使者。
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
推动粤剧在保护中传承 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粤剧的保护传承情况,指示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殷殷重托,催人奋进。" 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说,近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立足职能、牢筑基础、彰显特色,在收藏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和展演交流等方面不断提升,发展成为展示、弘扬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三年来,共有 140 多万人次走进博物馆,品读粤韵风华。
她欣喜地发现,在参观人群中,看到越来越多年轻有朝气的面孔,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粤剧的小小代言人、传承者,反映了博物馆和粤剧艺术的影响力、辐射面不断扩大。为做好粤剧历史的保存者、记录者、展示者和讲述者,三年来有 322 件(套)粤剧史料物证被新增入藏保护,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展示应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件件馆藏精品走出库房,走进展厅与观众见面,在藏品的活化利用中,历史与文物会 " 说话 " 了。
" 作为粤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我们将在文化传承、记忆守护、乡愁维系等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推动粤剧在保护中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马楠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