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减污净土,洁食居安。10 月 25 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拉开帷幕。300 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我国土壤修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材料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土壤污染防治 " 把脉开方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张佳宝透露,目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有望启动。
△现场
盛会启幕,众多院士专家学者为土壤 " 看病 "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粮食生产的核心,也是地球生命的基石。遗憾的是,不断增长的农业粮食体系、工业体系的需求以及日渐庞大的全球人口,导致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目前,这一现象对食品安全、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构成严重威胁。
△展示区
像大气和水,有没有污染一看便知,而土壤 " 生病 " 了往往难以被察觉。怎么办?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于 2018 年 12 月成功举办了 " 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 "。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 1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家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行业近 1800 名代表参会,国内外土壤修复及环保领域 50 余家企业参展,为解决世界土壤污染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和解决方案。
△沈仁芳
"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扎实推进我国‘净土保卫战’,筑牢土壤安全防护网,第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此举办。"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仁芳说,由于疫情原因,原本应该于 2020 年举办的大会延期到了今年。
沈仁芳介绍,本届大会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主办。大会以 " 减污净土、洁食居安 " 为主题,国内土壤修复领域的多名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会。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毒理与风险评估、土壤修复智能装备制造及应用、土壤和地下水中新污染物 …… 大会期间,土壤修复领域的 300 余名专家学者围绕 22 大主题展开交流与研讨,推进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
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0% 左右
" 土壤健康是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重要基础。" 开幕式上,张佳宝致辞说,只有做到净土常存、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才有洁食居安、土壤安全、粮食安全和生命安全。" 因此,‘减污净土、洁食居安’不仅仅是本届大会的主题,也是未来土壤修复的指针。"
△张佳宝
"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中,土壤污染防治也迈向了新阶段。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土壤污染修复依然存在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 张佳宝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应紧抓当前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和契机,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切实解决土壤修复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加快土壤修复技术的成果转化,在解决净土的基础上统筹蓝天与绿水的关系。
△高尚宾
"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是舌尖上安全的根本保障。"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研究员高尚宾指出,作为重大的环境保护和民生工程,土壤污染防治已经被列入我国的环境重点治理体系。
开幕式上,高尚宾列举了 " 十三五 " 时期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就:截至 2020 年,全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达到了 90% 左右;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了 40.2% 和 40.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 86.72%。此外,重点区域的 " 白色污染 " 也得到了有效防控。
高尚宾表示,虽然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绝对不能盲目乐观。" 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做好前端预防、中端管控、后端治愈,要由单一的具体修复转向高质量的引领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致辞。他说," 一直以来,我见证了南京土壤研究所修复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进步和引领发展。期待这次盛会能够为土壤修复的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我国土壤状况如何?马上将进行全面 " 体检 "
开幕式上,张佳宝透露,在全国土壤研究、修复专家们的建议下,我国有望启动第三次土壤普查。
沈仁芳介绍说," 土壤普查是针对所有的土壤进行采样,并进行诊断。" 土壤普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对土壤本身进行全面的体检。
△土壤研究所重点项目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分别于 1958 年 -1960 年、1979 年 -1985 年两次开展全国土壤普查。1958-1960 年,中国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是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并提出全国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及其属性为土壤分类依据,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5 级分类,分级完成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并编绘相应的土壤类型图、土壤资源利用图、土壤养分图、土壤改良分区图。
△土壤研究所重点项目
" 土壤不会说话,所以需要做全面的体检才能知道它们的状况。" 沈仁芳说,给土壤做 " 体检 " 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活。" 体检 " 中,土壤取样又非常关键。取多少?多深?在哪里取?都非常讲究,必须是有代表性的土壤才行。
据了解,第三次土壤普查将用三年时间来完成。目前,全国的土壤研究、修复专家学者们将做相应的方案。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 / 文 牛华新 顾闻 / 摄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