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卷土重来”的疫情,兰州市各级组织迅速响应,以最严密、最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筑牢疫情防控堡垒。全市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志愿者、退役军人等积极行动起来,值守重点区域、劝导大家核酸检测点、走访摸排 …… 大家同心战“疫”,共克时艰,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贡献着他们的独特力量。
下沉干部疫情防控志愿者王丹丹:每一份辛苦都值得
“叔叔,您好!我们是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第二轮核酸检测你做了吗?” 10 月 25 日,来自兰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下沉干部志愿者王丹丹正在正宁路 107 号楼院进行入户走访。一边督促查询居民核酸检测的情况,一边向楼院居民发放小区出入证。今天是王丹丹下沉到社区做志愿者的第 5 天,这几天她和全市万余名下沉到社区的志愿者一起,共同为疫情防控驻牢战线。
疫情发生后,王丹丹响应号召迅速到所居住地的正宁路社区报道,并根据社区安排迅速开展工作。“我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整体统筹,核酸检测点的秩序维护以及入户走访等工作。昨天我们是早晨 6 点半报道的,忙完到晚上两点多了。虽然比较辛苦,但是心里却是充满了力量,想着无数个下沉干部和我们一样,都奋战在一线,大家众志成城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
采访中,虽然隔着口罩,但是依然能看到王丹丹满是笑意的眼神。日常生活中的王丹丹是一名 90 后,也是一个爱美乐观的女孩子,疫情发生后她也是把这种乐观带到了疫情防控的现场。“叔叔、阿姨、大哥、大姐 …… ”维持秩序的现场,王丹丹态度温和也非常有礼貌,而她暖心的志愿服务也是得到了周围人的频频点赞。
“这个志愿者特别利索,干什么活也都是往前冲,有时候遇到检测点有一些不理解的居民,她也总是耐心劝导,笑脸相迎。这几天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也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正宁路社区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我这几天忙得都没顾上洗头,发型也全没了,等到疫情过了我一定去做个美美的发型。”采访的最后,王丹丹开着玩笑对记者说道。
退伍军人周建吉:无论“战场”有没有硝烟 我都要冲在“前线”
“在夜幕降临之前,必须保证帐篷里通电,通知电工准备好备用电灯电线,确保万无一失 …… ” 10 月 24 日下午,甘肃物产集团联泰供热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周建吉忙碌的有点“焦头烂额”,该供热公司作为正宁路社区核酸检测点之一,要保证天黑前做好一切保障工作,确保群众核酸检测顺利进行。
“我们单位有场地,我们能做好保障!” 10 月 24 日,全市开始第二轮核酸检测,周建吉主动向街道、社区提出单位空闲场地可搭建核酸检测点。其实他不仅是联泰供热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其余几名退伍军人和党员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突击队。”
在核酸检测现场,他们身着迷彩志愿服,协助街道、社区当好“组织员”,为核酸检测点搭建防疫帐篷、设置地面“一米线”、搬运防疫救灾物品、协助社区积极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引导居民有序进行核酸检测;他们化身“核查员”,全力做好环境消杀、进出小区人员测温、核查健康码等工作;他们化身“电力员”,引线拉电,保障现场供电,为候检区、检测棚安装照明设备,保障夜间核酸检测有序进行;他们化身“宣传员” , 耐心为群众答疑解惑,讲解疫情防控知识和政策,帮助群众稳定情绪、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居民规范防控行为。
眼前的周建吉高大挺拔、做事干脆利落,依然保持着一名军人认真严谨的行事风格。他告诉记者:“在这次疫情中,充分发挥了在部队积累的组织经验,让检测现场有条不紊进行。不管战场有没有硝烟,我们都要冲在最前面,发挥不怕辛苦、不怕风险的精神,保护好辖区群众,也很好的体现我们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大学生志愿者:想为疫情防控做点事
此次兰州防疫工作中,许多志愿者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几乎都是 95 后,甚至 00 后。这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主动请缨参加此次防疫志愿活动,然后便散作“满天星”奔赴了各个核酸检测点。关于为什么要参与防疫志愿活动,大学生们的回答十分类似:“想为疫情防控做点事。”
在砂坪村社区志愿服务的沙同学是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她说:“自己已经入党 6 年了,这次参加志愿活动也没做什么特别的心理准备,就是想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谈及 12 小时轮班的工作时,她也没有喊累叫苦,反而只是笑了笑,比了个表示“有力量”的动作。
崔幸福,是一名在休假中来参加志愿的军校生。问他有没有告诉家里人来参加志愿服务了?他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没有,怕他们担心,偷偷跑出来的。”截至记者采访,他已经工作了 63 个小时了,但还在不停的协调各个社区志愿者的调配,这个高大的男生面对社区的各项防疫工作非常细致耐心。
兰州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从 10 月 22 日就开始陆续奔赴了抗疫前线,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一名女同学认为医学生参与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是使命所在,自己学医三年了,正是学以致用的时候。相信她所说的也是许许多多出发的医学生共同的心声。
在传统观念里,95 后、00 后似乎是不靠谱的代名词,但核酸检测这项大工程的有序进行,却有他们认真而无私的付出。而年轻人特有的乐观可爱也体现在他们苦中作乐的每个瞬间。胡同学是学美术的,得空时她就给小伙伴的防护服背后画上卡通图案,为疫情下紧张的氛围带来一刻放松。而张同学也在朋友圈表示,虽然做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比较累,但是发现自己动作越来越熟练,也非常开心。
一群生于安乐的大学生在疫情这种困境之中,割断书生的长衫,抛却文人的浪漫,不断通过事实证明着当代年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
建兰路派出所四级警长牟成龙:战“疫”当前 警察不退
在七里河公安分局辖区的核酸检测点,七里河公安分局建兰路派出所四级警长牟成龙身着防护服正在维护秩序,他细心引导辖区群众排队,保持间隔距离,嗓子沙哑了,他就打手势,引导群众不停歇,只为最大限度做好防控疏导工作。“疫情防控就是和 ‘ 疫魔 ’ 赛跑,早行动,早管控,就减少一分危险,增加一份安全。”牟成龙对记者说。
面对来势凶猛的“疫魔”,牟成龙身为一名派出所基层民警既要值守核酸检测点,又要接处警、执法办案,不分白天黑夜,他义无反顾、主动请缨到辖区疫情防控封控区域值守。得知辖区有疫情重点小区需要封控,执行此任务,既辛苦也有风险,牟成龙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他向党支部提出:“我是党员,首战用我。”接到任务后,他带齐执勤装备,穿上严密的防护服,在封控小区执勤值守守护。期间帮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运送物资,劝解群众、提醒行人戴好口罩,遵守防疫规定。上岗时因穿着防护服,他不敢喝水吃东西,只为最大限度做好服务。连续一周,他值守冲锋在防疫一线。在转运小区隔离人员时,“当听到对面楼上有群众喊 ‘ 加油 ’ 时,那感受和武汉疫情 ‘ 加油 ’ 又是不同。那时候,疫情离我们相对遥远,而如今,‘ 疫魔 ’ 就在身边。一声 ‘ 加油 ’,百感交集,心酸感动,一时泪目,同时也感受到来自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加了战胜 ‘ 疫魔 ’ 的信心和力量!”牟成龙对记者说。
就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牟成龙接到一起涉毒警情,他立刻将情况汇报派出所领导。疫情防控,重中之重,违法犯罪,岂可纵容?从疫情执勤下岗,他又在打击违法犯罪的“战”场上岗。派出所领导一再叮嘱他,一定要按照防疫规定,在做好自身防护的条件下,依法打击特殊时期的违法犯罪。他凭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在同事的支持配合下抓获了 2 名吸毒人员。换岗期间,他顾不上休息,着手处理手头办理的案件。建兰路派出所所长李亚敏提起牟成龙,就一句话、两个字:“攒劲!”对“小牟”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保一方百姓、守一方平安,这是我的责任,疫情来了我们也要向违法犯罪亮剑!”牟成龙说。“战疫当前、警察不退,我身边每一个同事,我觉得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希望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早日打赢这场战役,愿一切平安!”此刻,站在疫情封控小区党旗下的牟成龙,充满坚毅和自信。鲜红的党旗下,那一抹公安蓝异常夺目!疫情来袭,正是像牟成龙这样一个个投身防疫一线的基层民警及身后的“坚强后盾”,撑起了全民战疫的一片蓝天!
中电万维公司工作人员:健康出行码背后的保障团队
10 月 25 日星期一,中电万维公司办公室内,健康出行码支撑保障团队一片忙碌。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连续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支撑健康出行码服务的第八天了。
疫情突发,健康码申领量爆发式激增,比较疫情爆发以前增长量近 10 倍。为了确保广大市民能快速申领到健康出行码,团队第一时间投入大量人力,保障健康出行码硬件资源扩容,紧急上线了 20 台服务器,进行了三次服务器扩容。同时,作为甘肃省核酸检测平台承建单位,在兰州市进行第一轮核酸检测的同时迅速组织研发运维支撑团队,应急核酸检测系统紧急扩容应用 10 台,数据库 2 台,确保省内核酸检测系统与健康出行码系统稳定运行。系统研发、信息汇总、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每一位工程师都在争分夺秒地投入工作。默默无声,却胜似千军万马。去现场,只为最真实的反馈;做优化,只为系统运行的更加稳定。为了更好的保证系统运行,团队研发人员连夜出发核酸采集现场,收集使用反馈,随时更新系统平台,用数据建起安全壁垒。
他们日以继夜的维护,就是要做好、做实、做关键时刻能扛得起考验的系统,用“万维速度”体现大数据技术保障,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七里河区西湖街道理工大社区党委书记巴娟娟:把绿化带当成办公桌
“我们这两天都没咋休息,但是到了现场就想着怎么把核酸检测做好,怎么能把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们照顾好,他们真的很辛苦。”七里河区西湖街道理工大社区党委书记巴娟娟从疫情开始就一直坚守一线,当问到有多久没休息了时,她笑着说:“哈哈,这两天睡了两个小时。”但是说到志愿者们付出的艰辛时,她却动容地哽咽了起来。这就是兰州奋战在一线的基层组织者们的缩影,眼里、心里惦记的都是别人的安危。
在核酸检测的现场,记者看到了一张特殊的办公桌 —— 小区绿化带。来自理工大社区社工委的志愿者们和巴娟娟一起拍成一排,把名单放在绿化带上,一个个给居民打电话通知核酸检测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巴娟娟所在的理工大社区有很多学生和老人,第一轮核酸检测开始的时候,巴娟娟就在琢磨如何能够有效又安全地开展工作。“我们想到深入到小区院落,一个个打电话叫号,方便有老人小孩的家庭,也更加安全有序。”叫号检测效果很好,在社工委志愿者们的帮助下每天检测的数量不少,但是大家都能够按批次下来,不扎堆不聚集。
正是这样的一抹蓝、一抹红配上一抹绿,让这个寒冬有了一丝色彩和暖意。
南河新村卫生服务站护士党海霞:爱在左 责任在右
记者见到党海霞时,她正在核酸检测点忙碌。只见她先用消毒液反复搓手消毒,随后才进行咽拭子采样。同样的动作已重复千遍,她还是将每个步骤做得一丝不苟。“每天要面对上千个居民,检测前的消毒工作必须做到位,要对群众负责。”党海霞说。
党海霞是城关区南河新村卫生服务站的一名护士。除了护士,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儿子只有 8 个月大,还没有断奶。疫情发生后,党海霞顾不得尚在哺乳期的孩子,匆忙投身于抗疫一线,已经连续奋战 6 个昼夜,最长工作时间达 17 个小时。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党海霞就起床投身工作,这时候孩子还在熟睡中。每天吃午饭的空隙,她都会给儿子拨打视频电话,这是一天中她与儿子为数不多的独处时光。
“我已经很多天没有看到醒着的孩子了,通过视频可以看看他。”党海霞说。回到家已是凌晨,站在家门口,党海霞先对全身进行消毒,然后掏出钥匙轻轻转锁开门,再蹑手蹑脚地走进屋内。她不敢发出太大声音,孩子想妈妈睡不踏实,听到一丝响动就会惊醒。客厅内一盏昏黄的橘灯是为党海霞留的,丈夫和母亲还没睡,一直在等她回家。
“家人虽然也有些担心,但都尊重我的选择,支持我的工作。也正是这样,我才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一线。”党海霞说。
虽然很想儿子,但党海霞明白自己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没有母亲不心疼儿子,但国家有难,作为医护工作者就应该冲锋在前,这是我的责任。尽管我的孩子还小,但等他长大了,他一定会明白,妈妈从事的是一份光荣的工作。”党海霞坚定地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韩彤 颜娜 周栋楠 伊晓明 周言文 李沛珂 孟夏 李庆 郑丽君 安若璇 唐瑞 文 / 图 / 视频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