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南京有一个地方,叫 " 老门西 "。
南京有一群人,叫 " 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 "。
老门西在哪?有什么掌故?
10 月 26 日,《烟火门西》新书首发会在愚园举行。

这本书的作者均是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的会员,他们年龄 70 岁左右,最年长的口述者今年 98 岁。他们用亲历、亲闻、亲见,或实录,或回顾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 " 老门西 "。

《烟火门西》是风干了的门西人记忆
"《烟火门西》汇集了 70 多篇文章,写的多是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录的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展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形态和生活态度。" 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会长陶起鸣是《烟火门西》的主编。现场,他讲述了这本书诞生的过程。

△陶起鸣
陶起鸣说,该书的作者都是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的会员,他们是土著的老门西人,年龄在 70 岁左右,其中 80 岁以上的有 10 人,最年长的口述者今年已有 98 岁。" 我们以‘搜集老门西文化民俗风情,讲述老门西文化古今故事,探寻老门西文化文缘文脉,研究老门西文化精神价值’为宗旨,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老门西的价值挖出来,底蕴秀出来,让世界知晓。同时希望把老门西文化一代一代‘守望’下去。"
"《烟火门西》是风干了的门西人记忆,是一块门西文化的砖,一块秦淮文化、南京文化、中国文化的砖;是对守望者们对门西的致敬;是各方人士文化情怀和心血的结晶。" 陶起鸣说。
这一本书,透过历史的封尘,讲述门西的人物,叙陈门西的往事,表现门西的民俗,讲述门西曾经的日常与琐事。看似柴米油盐,芝麻绿豆,却是粒粒珍珠。
" 老吴 " 韶门西:鸣羊街转一圈勾起很多往事
南京方言节目 " 听我韶韶 " 主持人吴晓平,是南京人熟悉的名嘴 " 老吴 "。作为协会顾问,他也应邀来到现场。书中收入他的文章《我望着老街巷的地名牌发呆》。

△吴晓平
老吴说,成为《烟火门西》的作者之一,其实是个 " 误会 ",因为他其实是老门东人,写过很多夫子庙的故事、秦淮人家的故事。他受到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副会长速泰春邀请,成为协会顾问之一。

△速泰春
" 看到协会的作者写的文章,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吴晓平说,他认为这些文字非常有价值,秉承历史,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甚至为一个人家的姓名、街巷的门牌能跑好几天。" 我熟悉的一个作者,名叫张长宁,文章写得非常漂亮。认识几十年,我不知道他以前是南京塑料厂的。南京塑料厂,就在老门西。他们的文章,一下激发起了我的联想。我也要写!"
老吴写得很动情,把自己当年谈恋爱的故事都拿出来了。写完以后,有人说,老吴讲得不对," 跑塑料三厂,跑那么远干么事?" 这次来参加首发会,老吴早晨 7 点就出门,重走了一次记忆里的街巷。" 从夫子庙贡院街,怎么走到塑料三厂?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集庆路不走,在鸣羊街、高岗里、花露岗绕来绕去?但我当时确实是这样绕的。现在的集庆路是后来修的,原来没有这条路。所以,我们写文章最大的好处就是,回忆了当年在老街巷里的情景。"
" 今天一大早,我又到鸣羊街转了一圈,一下又想起来很多往事。非常感谢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认真做这些发掘历史的工作。" 老吴说。
82 岁老人回忆儿时:上学自带小板凳
首发会现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 80 后、90 后年轻人,老少作者同聚一堂,畅谈记忆里的老门西。

" 小时候在荷花塘小学读书,一二年级没有课桌椅,都是自己带一个板凳。老师讲课,我们坐着。老师让我们写字,我们就趴在板凳上。一般女同学都是蹲着写字,舍不得跪着把裤子弄脏了。三年级以后,才有了桌椅。"82 岁的王与荣老人,对儿时的记忆至今很清晰,她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她说,那时候的荷花塘小学,实际上是一个祠堂。孩子们顽皮,下课了有时候就往后面走,从小侧门往里走,可以走到祠堂的正厅。
《烟火门西》收录了她的文章《花露岗 1 号:人气旺盛,但一年到头都关着大门》《外婆头上的红绒花》。她在花露岗 1 号出生、成长,直到 18 岁考上大学,才离开这里,到苏州读书。
了解到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王与荣主动要求加入,把自己的回忆写下来。她用稿纸写文章,让外孙帮忙打字录入电脑。后来慢慢学会了用手机,转发自己的文章,收获了很多学生点赞。
" 烟火门西值得再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 "
国家一级导演、电视剧《秦淮人家》摄影师陈应歧,是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的顾问之一。他认为,《烟火门西》的文章非常真实,而且具有历史价值。

"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门西人。南京的街头巷尾都充满着地域文化和南方经济的特点,1989 年拍摄电视连续剧《秦淮人家》,当时我是摄影,通过我的手指开关录下来的门西,非常精彩。" 陈应歧说,《秦淮人家》这部剧,在当时的电视剧系列剧中是最长的,原计划要拍 200 集,后来只拍了 150 集。这部剧在中国影响非常大,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它在《渴望》之前,把市井人家,把老百姓真实、原汁原味的普通生活、家长里短,真实地呈现给了观众。
当年《秦淮人家》拍摄,就曾经在老门西的牛市 64 号明清建筑里取景。" 三进的房子,每户人家都很小,在狭小的空间说了一个很真实的故事。" 陈应歧说。
门西人是什么样的?在陈应歧的印象中,门西人讲话直率,很朴实,门西的故事很多。
" 门西人,可代表南京人,完全彰显出南京人的本质特色。此特色,可谓‘大萝卜’是也。如果诠释,那便是实在、憨厚、善良、热情、包容 …… 高官和百姓平等相处;鸿儒和白丁,和谐共之;本地人和外乡人,互不嫌弃;邻里和睦,近邻好似远亲 ……" 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秘书长吴福林在《烟火门西》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 很期待在一部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再说说门西人的故事。" 陈应歧表示。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 文 牛华新 王曦 / 摄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