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呀,虎头虎脑傻小子一个!"" 干啥活都特积极,人也热情,就是时不时闯点小祸,总挨领导批评。" 提起他,单位的同事们总是这样笑着打趣。大家眼中这个率真、热心、偶尔犯迷糊的 90 后大男孩名字叫于飞,是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城关区大队的一名消防文员。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96 年出生的他其实一直经营着一种与众不同的 " 双面人生 "。
" 消防文员于飞 " 这个称呼是他的微信名称,也是大伙最熟悉的身份,除此之外,他还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头衔:国际潜水协会 PADI 进阶水域潜水员、中国民航 AOPA 无人机驾驶员、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导师、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BLS ) 急救员 …… 工作上,他是消防监督检查的小能手、接待来访群众的热心汉,生活中,他是一名真正的全能型公益志愿者。2016 年,他怀揣着理想加入了甘肃省红十字会方舟应急救援队。这支队伍里有来自各行各业、身怀各种技能的精兵强将,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职业,有公司职员、有退伍军人、有医生、有警察,而闲暇时,他们由于对公益和人道主义救援的热心肠聚集在一起,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飞而言,除了在消防大队发光发热以外,这个集体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二家园,团队每一位前辈都有值得他学习的闪光点。从那时候起,他不断加强自身锻炼,努力学习各项救援技能,考取了一个又一个证书,成功参与了各类救援任务。
" 于飞这个小伙很不错,学东西快,很有活力,还是我们救援队的开心果!" 救援队的队长夸起他来赞不绝口。而这一重身份他几乎从未对他人讲过,问起来只是说," 只是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首次爆发后,于飞第一时间响应省、市团委号召,加入了兰州市防疫应急志愿服务队。2020 年 2 月 11 日,接庆阳市委市政府委托,他押运护送庆阳市捐赠防疫及生活物资共计 35 吨前往武汉,深入核心区,将捐赠物资及时送到了疫区人民手中。由于他在疫情中的杰出表现,2020 年 5 月获得由共青团兰州市委评选 " 兰州市优秀共青团员 " 荣誉称号。今年 10 月 17 日兰州市疫情卷土重来,于飞向单位报备后就马上投入了防疫一线。起初,他主要负责卡口点帐篷搭建工作。短短几天内连续搭建帐篷 162 顶,从一开始一小时只能搭起一两个,到后来十分钟搞定一顶帐篷,于飞不断提高着自己的速度,为医护人员迅速建起工作台,目前,全市各点甘肃省红十字会救灾专用帐篷几乎都出自于飞和战友的双手。除了搭帐篷,他还负责全市各重点区域的防疫消杀工作,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背着七八十斤的弥雾机往返于兰州市疫情最严重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的各大中小学、街道社区、高速公路收费站,所到地点记录了整整一个笔记本。" 只要出任务,不到天黑不会收工 ",一整天的忙碌下来,防护服里的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但乐天派的他还是能用 90 后特有的语言鼓励战友们," 奥利给!兄弟们,干就完了!"。据了解,于飞的父亲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在团结新村街道甘肃省科学院卡口点执勤坚守。父亲树立的榜样和战友给予的鼓励,让于飞乐观、从容、积极地面对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两次疫情期间,他累计参与 2 所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3 个市民公园、16 所肉禽蔬菜市场、25 个街道、77 个社区、108 家公共服务单位、290 个老旧楼院等区域的防疫消杀作业,累计消杀面积 53000 余平方米。
身穿 " 火焰蓝 " 的于飞,尽管在不少人眼中依然是初出社会的 " 毛头小子 ",但在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早已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勇敢地接过了接力棒,扛起了重任。他曾参加过落水人员救助、溺水遗体打捞工作、五泉山失足老人营救任务,也曾赶赴舟曲山洪泥石流、临夏东乡县果园镇暴洪灾害现场灾区救灾,连续四年参加兰州国际马拉松志愿者培训及赛道保障工作。进入公益性救援队以来,共参与救援及保障活动 120 余起,营救被困人员 3 人,打捞、寻找遇难者遗体 79 具,还登记了志愿人体器官捐献,累计志愿服务时长 2680 余小时!时代呼唤担当,如今,千千万万个 " 于飞 " 已经走上历史的舞台,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用无私奉献诠释着青春的使命担当,用热血汗水书写着人生的精彩答卷。因为他们,人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全民防疫的胜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伊晓明
通讯员 席玙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