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学帮 2021-11-01
警惕儿童立场的误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儿童立场。近年来,儿童立场的价值取向在政策层面也进一步得到了确认。

理论和政策层面在价值取向上的同频共振,有力推动了实践的变革。当前,无论是否出于自觉,幼儿教师从言语到行为都呈现出对儿童立场的接受。理论层面对 " 何谓儿童立场 " 的界定也许是容易的,但教育实践是复杂的,践行儿童立场并非易事。

比如,在一次大班语言活动—— " 七色花 " 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故事后,问幼儿:"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别人?" 幼儿踊跃发言:" 我帮奶奶提过东西。"" 我帮爷爷找过眼镜。"" 我帮小朋友找过玩具。"

这些回答纷纷得到教师的表扬。当一个幼儿说 " 我帮妈妈炒过菜 ",依然得到教师认可后,接下来幼儿的回答越发 " 大胆 "。有的说 " 帮奶奶洗过脚 ",还有的说 " 帮老爷爷过马路 ",但得到的仍然是教师的赞赏。

又如,一次 " 快乐的志愿者 " 大班社会活动中,教师在介绍完志愿者的善举后,问幼儿:" 你们做过志愿者吗?" 幼儿几乎不假思索,全说做过,甚至还说 " 在北京捡过垃圾 "" 扶过盲人过马路 "。针对这些不切实际的回答,教师并没有质疑,统统加以肯定。

活动后,笔者与教师交流:明知道幼儿的回答不切实际,为什么没有提出疑问和引导,还纷纷给予肯定呢?教师的回答大致都是出于儿童立场。

有教师从儿童心理学视角解释:" 幼儿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会把想象当作现实,属于想象性说谎,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过于在意。" 有的则以《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说:《指南》强调,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教师的解释,听上去颇有道理,但实际上缺乏常识。首先,就幼儿身心发展而言,年龄小的幼儿存在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尚属正常,但大班幼儿已经可以区分想象与现实了。其实,即使年龄小的幼儿也是有虚荣心的,他们也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与赞许。

为得到成人的表扬,幼儿很容易选择非恶意的谎言。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说谎,都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听之任之。

其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没错,关键是如何理解 " 大胆表达 "。事实上,真实表达才是大胆表达的体现,而出于畏惧和迎合的非真实表达,恰恰不是大胆表达。所以,当幼儿出现不真实表达时,教师反而应提醒自己,究竟有没有给幼儿营造真正意义上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教师对幼儿不切实际表达的认可,虽然出发点是对儿童立场的认同,但实际上对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百害而无一利。让幼小的孩子学会察言观色,迎合教师,甚至在教师面前争宠,并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曾经在大班《我真的很棒》绘本教学中,在引导幼儿读懂绘本后,设计了一个挑战游戏: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卡车、大树等图片,当一个幼儿说出 " 我看到什么,我觉得我长大了,因为 ……" 另一个挑战的幼儿就得说 " 我看到了什么,我觉得我还小,因为 ……" 其他幼儿可以继续挑战,最后挑战成功的幼儿可以获得奖品。

一个幼儿说:" 我看到了卡车,我觉得我长大了,因为小时候我不会开卡车,现在我会开卡车了。" 应老师并不急于鼓励其他幼儿挑战,而是问大家:" 他说他现在会开卡车了,你们相信吗?" 大家都说不相信。应老师立马说:" 挑战赢了重要还是让别人相信重要?"" 我们的游戏要加一个规则:你说的要让别人相信。"

当一个男孩说:" 我看到了大树,我觉得我长大了,因为小时候我不会爬树,现在我会爬树了。" 应老师回应说:" 你真的会爬树吗?一会儿我们真的要你到外面爬树哦!如果你觉得是真的,就拿奖品,如果不是,就不要拿。" 男孩犹豫了片刻,最终没有拿。应老师安慰说:" 让别人相信真的很重要,没关系,你可以再找找其他让别人相信的理由。" 应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态度温和而坚定,既关照了幼儿情绪,又注意了对他们进行价值观引导。

总之,理论上确立 " 儿童立场 " 是容易的,但在实践中如何践行这一价值取向,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感悟并作出明智的选择。儿童立场要求教师首先应当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究竟什么是对幼儿好的。

(作者单位系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孙琴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 / 陈亚 编审 / 崔林林

相关标签

北京 志愿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