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1-11-01
乌龙潭“老神仙”开讲,身边竟藏着这么多大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啊呜,睡醒了,420 年了,第一次睡这么饱。

今年花开晚了,先来张自拍以表歉意 ~

我是南京乌龙潭公园里的一棵桂花树

别看个子不高,资历可很老,我见过的名人,那叫一个多

颜鲁公祠、曹雪芹纪念馆、魏源故居、惜阴书院 …… 我周围这几百米,上千年人文荟萃

还有吴敬梓、薛时雨、陶澍、林则徐、龚自珍,他们都是我的老朋友

来吧,今天就听我 " 韶韶 " 乌龙潭的故事

01

颜鲁公祠

我出生的地方叫乌龙潭,位于南京城西的清凉山。相传,晋时某年六月十九日有四条乌龙突现此潭,戏水于池中四泉四周。后来,每年的这一天,四条乌龙准时再现,所以当地人称这里为 " 乌龙潭 "。

那时候我还在土里沉睡,没有机会见到那位传闻中的大书法家颜真卿。

那一年,乌龙潭边,一位身穿官服、头戴乌纱的老者手捧一只乌龟,轻轻放入池水中。孩子们看着小龟一个猛子扎进池水里、越游越远,乐得手舞足蹈。" 上天有好生之德!" 闻讯赶来的当地人都情不自禁拍手称快,给颜刺史点赞。

颜刺史就是颜真卿,一代书圣,也曾是忧国忧民的南京父母官。南京人感念他的恩德,不止因为放生,还有民生。

唐乾元元年(758 ) ,江宁府郡改制为升州。第二年 6 月,颜真卿任升州刺史并兼军使,掌管南京地区的军政事务。他一上任就深入民间访贫问苦。

梅雨季节,颜真卿踏着泥泞的小路,察看田间的农作物,问农民们收成可好,得到的回答令人心酸。

汛期大雨下不停的时候,他又骑着马来到乌龙潭附近,眼前是水汪汪的一片。他知道,这一年粮食又要歉收了。

治水患,刻不容缓!他认真规划制定了在乌龙潭以及太平桥上防洪排涝的治理蓝图。当地百姓听得这样的好事,热情高涨地出人出力,疏沟渠、护堤坡,最终让乌龙潭通往长江的水道畅通无阻,防涝灌溉两不误。

治好了乌龙潭,颜真卿又给唐肃宗上表,请求设放生池。皇帝采纳了。于是,颜真卿奉诏在全国建放生池 81 处,南京乌龙潭就是最大的一个,潭边还建了放生庵。

后来,南京人为了纪念颜真卿,将放生庵改为 " 颜鲁公祠 "。

02

曹雪芹纪念馆

明末清初的时候,我出生了,破土而出的喜悦让人欢心雀跃,我也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直到那个他出现,我一生的 " 邻居 " 曹雪芹。

第一次见他,就是在这乌龙潭边,他和几个姊妹来这赏花,好不开心。锦衣华服映衬着少年的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也第一次萌生了 " 如果做人该多好 " 的想法。

听别的老树说,这个小公子可不简单。他的曾祖父曹玺执掌过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来也做了江宁织造的一把手,很受皇帝信任。

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 60 年,那是何等的荣光,南京城的星辉都要分他一半。这一方幽幽的清潭,也不过是他家后花园里的一角。

" 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 "。曹雪芹偶尔会在我的树下坐坐,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何时,眼看着一大家子,就这样散了。

回忆着过往,他总是会潸然泪下。他说他记得儿时爷爷把洪昇请到家里,连演了三天《长生殿》;他记得过年过节,家里总要摆上长长的宴席,宾朋满至;他记得自己的生活,有事没事就和姊妹们作诗游玩,好不快活 ……

只是,故事的结局总是不如人愿。于是他把过去的美好和苦痛都写进书里," 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 真是一场如真似幻的《红楼梦》。

后来,他就真的成了我的邻居。走过石头桥,过了照壁,拾阶而上,就是曹雪芹纪念馆。

粉红色围墙围绕,只有我知道,这里藏着太多辛酸泪。

03

方氏教忠祠

在我的身边还有一位老朋友不得不提,方苞,特爱看书,总是打扰人家睡觉,我对他真是又爱又恨。

还记得那年他刚来清凉山,灰头土脸的,一看就是郁郁不得志。但一打听,原来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写过好多大作,还曾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受到皇帝称赞。不过后来因为《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

出狱后,方苞就进了南书房,在官海里沉浮多年。或许是北方的风太过清冷,过于耿直的性格让他与官场渐行渐远。年近八旬,卸甲归田。

到了南京,方苞用积蓄买了清凉山上一块地,建教忠祠,过上了滋润的退休生活。

我时常能听到隔壁雅舍传来朗朗读书声,方苞在在祠堂两侧 20 余间房舍里,接纳贫寒而好学的方氏宗亲子弟,并亲自授课。

《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汉文帝论》《李穆堂文集序》《书卢象晋传后》《与李刚主书》《孙征君传》《万季野墓表》《游潭柘记》…… 他的学生总是把他的作品视若珍宝。

他总把 " 浩荡天恩 " 挂在嘴边,一遍遍教诲子弟们要忠于皇上,还有人说,方氏祠堂门匾上的几个字就是乾隆赞赏他的做法而御笔所赐。

我觉得,他值。

04

魏源故居

1833 年,金秋月夜,两个中年男人泛舟潭上,说话间,我才知道他们是魏源和陶澍。

经过我身边时,陶澍看着置身的青山绿水,感叹 " 乌龙美景,秀色可餐 ",魏源答 " 有此妙处,何必西湖 ",我没见过西湖,但我深感认同。

月夜巧对

次年,魏源就在乌龙潭畔购地,跟我做了邻居。他亲题门楣 " 小卷阿 ",听说取自《诗 · 大雅》的篇名注解 " 卷者曲也,阿者大陵也 "。他时常对着乌龙美景吟诗作对,眼中享受,连我也忍不住要诗性大发了。

几年后的某天,我看到魏源一脸沉重的外出归来后,我就很少见到他出来赏风景了。

那两年,青灯作伴,思接千载,魏源写成了名垂青史的《海国图志》,提出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那满满的爱国热忱,让我这颗老树都为之振奋。

至于那些潜心著书的时光,应该只有院落作陪的那株腊梅知道了。

魏源故居

05

惜阴书院

说到陶澍,也是个人才,政绩满满,和林则徐一起治过水患。

在南京市鼓楼区龙蟠路中段,有一片红墙黛瓦的建筑,这里曾是陶澍的惜阴书院。

1838 年,陶澍在清凉山支脉山南面的龙播里,为自己的家眷盖了房舍,取名为 " 盋山园 "。那段日子,陶澍时常想起自己在书院读书的岁月,感悟培养人才应以办书院为先。

于是他奏请朝廷,在自己的园内四松庵的旧址上辟建书院。书院盖好后,陶澍绞脑汁为书院起名字,想起一句 "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於众人,当惜分阴 ",于是取名为惜阴书舍。

借阴书舍的 " 以实学为教 ",让南京学界学风为之一变,一批人材脱颖而出。如姚璋、杨大堉、叶庭銮等。

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昔阴书舍毁于大火,只有我的好哥俩,两棵银杏树侥幸存活下来。

曾国藩接任两江总督后,筹措钱款抢修已被烧毁的金陵各大书院。惜阴书舍也在修缮之中。直到光绪初年,惜阴书舍改名为惜阴书院。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后来两江总督端方在这里设立江南图书馆,缪荃孙受聘筹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图书馆之一,南京图书馆的前身。

悠悠书香,飘至今日。两棵银杏树(现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院内),见证着这一切。

除了这些名人

吴敬梓、谭元春、黄虞稷、袁枚、薛时雨

都曾在这欣赏过风景

我也早已褪去了老树外衣

拥有了新枝芽

希望明年开花能早点

下个百年

还能见到哪些人?

经历哪些事?

真期待啊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宋经纬 丁梦莎

图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赵杰 钱念秋

特别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对本文的帮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