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艺术评论家马丁 • 盖福特新作《与艺术对话:现代派画家的特立独行》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百科全书般的艺术家群像传记,作者马丁 • 盖福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了英国艺术史上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时期:1945~1970。
这个阶段,恰逢历史上一些重大的转折点,如二战结束,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的开始。二战后的伦敦和纽约、巴黎一样,俨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中心,在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弥漫着乐观主义的情绪,欣欣向荣。而政治与社会的转折和变化反映在艺术上,就是涌现出一批深入思考 " 绘画可以做什么 " 的现代画家,其创作和思考的价值,部分通过后来他们作品的拍卖价格和画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得到了体现。
书中写作的对象囊括了至少两代画家,提及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经历了战争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他们的成名史正是一次次新媒介对绘画技艺的冲击史。接受保守英国艺术教育的是他们,成为 " 在英国艺术那十年里搅弄风云的艺术家 " 的也是他们。
在当时,英国当代最伟大的画家卢西安 · 弗洛伊德还是个拥有斑马头标本,喜欢各种死去动物的怪咖;浪漫派风景画家维克多 · 帕斯莫尔正因为 " 英格兰最出色的六位画家之一 " 这一奇怪却合理的辩词被当庭释放;英国艺术史上饱受争议的当代画家弗朗西斯 · 培根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可却在相爱的 4 年里,经历了他的 " 缪斯 " 带来的 " 无休无止的恐惧,几乎每天都有的激烈争吵 ";还没成为 " 英国艺术教父 " 的大卫 · 霍克尼则是个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本该被学校早早扫地出门的他,却因为无所事事时画下的骷髅素描而逃过一劫 ……
当时的伦敦,恰是因为这群画家而变得群星闪耀,而这些画家们并不存在某种一致的运动或群体,即便同为现代派,他们也都是独树一帜的独行侠,尽管如此,画家之间显然也还存在各种联系与交集,而这也是本书的隐含主题。
当热衷写实和沉迷抽象的两位艺术家成了室友会发生什么?当绘画技艺被摄影冲击,身为 " 欧洲艺术史上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 " 的弗洛伊德又将何去何从?一幅成了之后预言的艺术家群像,为何在当时被一众画家集体排斥,甚至让人众叛亲离?
作者用轻松风趣的语言,对艺术家们在二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艺术风格的变迁、他们之间的 " 相爱相杀 " 进行了生动而真实的描述,从当事人述说到亲朋好友 " 拆台 " 应有尽有,以 " 局外人 " 视角来观察英国艺术圈里的形形色色,把所有读者都变成了 " 局内人 "。
能拥有如此生动而独特的写作素材,可见作者所拥有的一手写作资料之丰富,据了解,马丁 · 盖福特与英国当代最伟大的画家的卢西安 · 弗洛伊德、被称为 " 英国艺术教父 " 的大卫 · 霍克尼进行过多年的跟踪采访,书中所记叙的那些重量级的艺术家,大多数都与作者见过面,聊过天,有的已是作者的至交好友。因此,在该书出版后,有国外媒体评价道:如果说谁有资格为这些艺术大师出书立传,那绝对非马丁 · 盖福特莫属。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最早被纳入本书的对话距今已经有超过 25 年的历史。在聆听录音记录的过程中,我再次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对一位位艺术家的质疑和回应,其中有些对话者已经不幸离世。本书凝聚了这些艺术家的思想和回忆,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另一方面,书中提到,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各种形式的绘画都已成明日黄花,备受冷落,形形色色的新媒介成为新宠,这一局面与今天的情形也有类似之处,因而当年那些艺术家们所面临的境遇及思考,对我们仍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 114 幅精美插图,从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到知己好友的独家收藏,从刊登流传的公开照片到不曾发表的私人影像,作者将画作欣赏与创作背景解读相结合,带领读者深度了解艺术家们的所思所想,见证他们从稚嫩少年一步步改变与成长。
据了解,该书是继《艺术在路上》后,广西师大出版社焦点艺术丛书出版的第二本马丁 • 盖福特的作品,该丛书中的《我有一片星空:凡 · 高在精神病院不为人知的故事》《弗里达 · 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萨尔瓦多 · 达利:我是一个天才》等书在出版后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使得该丛书成为了不少读者选购艺术类图书时的首选。
特约撰稿 李迪斐 陈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