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无锡 2021-11-03
考古百年•宜兴经历了哪些重大发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00 年前

河南 " 仰韶文化 " 遗址的发现

揭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随着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

更多的文化遗址被陆续发掘

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古代史

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七千多年制陶史的宜兴

在考古上又经历了哪些重大发现呢?

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

宜兴十处重要遗址吧!

骆驼墩遗址

时期:距今约 7300 年

地点:宜兴市新街街道夏姜村唐南自然村

骆驼墩遗址发现较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当地兴办的一座砖瓦厂在骆驼墩一带取土,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美的石器及一些陶器、玉器。

平底腰檐釜 骆驼墩遗址代表器物

骆驼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2001-2002 年,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兴市文管办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主动发掘,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 52 座,瓮棺葬 39 座,灰坑 5 座,房址 3 座,大型螺贝堆积遗迹 1 处,祭祀遗迹 4 处。发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和灰坑多座,其时间跨度从距今 7000 年前后至距今 2000 多年,前后延续达 4000 多年。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 400 余件,各类动物骨骸标本 2000 余件,碳化稻米 2000 多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为 2002 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西溪遗址

时期:距今约 7000 ~6000 年

地点:宜兴市徐舍镇芳庄溪东村西溪自然村

西溪遗址于 1984 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兴市文管办分别于 2002 和 2003 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和第一阶段主动性正式发掘。通过发掘,证实了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主要遗存形成于距今约 7000 ~6000 年。

西溪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该遗址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实物,有形体硕大的缸,制作精美的鼎、匜、盉,打磨精致的石斧、石(石奔),更有古拙可爱的陶猪、母背子羊陶塑艺术品、雕刻生动的鱼,再结合遗址中的各种遗迹,我们不难想像出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鱼来飘香,偶尔还有舟船相往,呈现出一派祥和、自然的浓郁生活气息。

小窑墩遗址

时期:西晋延烧至宋

地点:宜兴市丁蜀镇周家村分洪桥西境

小窑墩窑址为一东西方向的长条形斜坡状高墩,属龙窑结构。窑址正中可见一条凹槽,当系龙窑倒塌后的遗存。

该窑的文化堆积十分丰富,包含三个不同时期的产品堆积,下层为西晋时期的堆积,产品主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个别露胎处呈淡红色,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中层为唐代遗存,产品仍为青瓷器,胎质致密灰白,淘练精细,釉色浅青、青绿或茶绿色,上层为宋代产品,大多为大件缸瓮等黑货陶器,该层不见窑具。

小窑墩遗址是宜兴现存窑址中烧造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窑址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06 年 5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涧潨龙窑遗址

时期:唐

地点:宜兴市丁蜀镇桃渊村涧潨自然村

涧潨龙窑遗址于 1975 年在普查古窑址过程中被发现,1976 年 5 月南京博物院会同宜兴陶瓷公司对遗址进行了发掘。2006 年 5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龙窑利用土墩自北向南倾斜的地势建筑窑基。窑基尚有空室、挡火墙、窑床等部分保存较好,尾部已残缺。

涧潨龙窑遗址堆积

涧潨龙窑烧制产品比较简朴,以生产民间日常使用的碗、钵、罐、盘 ( 碟 ) 、灯盏为主,兼烧盆、瓶等其他产品。涧潨窑遗址的烧造历史不见于文献记载,从产品特征看其时代大体属于唐代中、晚期,是江苏省内最早进行科学发掘的窑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真武殿古窑群

时期:唐中晚期延烧至宋

地址:宜兴市新街街道水北村真武殿自然村

真武殿古窑群于 1984 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窑址原规模较大,现真武殿村及周围均属窑址范围。由于早年整田平地及村民建房等,致使部分窑址被挖毁。现存窑址为一东西向的小山丘,东西长 350 余米,南北宽约 80 米。其中分布窑墩十余座。

真武殿窑群的窑址皆为龙窑结构,从烧造器物的特征看,该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延烧至北宋。从现存窑址的规模看,当属当时宜兴地区生产日用青瓷器的主要窑场之一。

该窑群目前保存较好,通过进一步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于了解唐宋时期宜兴乃至全国越窑系青瓷的生产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 年 5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筱王村古窑群

时期:宋

地址:宜兴市西渚镇五圣村

筱王村古窑群主要分布在五圣村的筱王、大地、中窑、下窑、五圣、潘山岕、包家等自然村,已发现的窑址有 20 余处。2006 年 5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筱王村古窑群烧造时间主要在宋代,部分窑址延烧至明初。其产品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 ( 俗称韩瓶 ) 、小缸、执壶、瓶、盆等。

筱王村古窑群发掘出的代表性器物——韩瓶

筱王村窑群窑址分布范围较广,据传共有窑墩 90 余座,除西渚五圣村外,在溧阳市戴埠的神山、东干、宥里等地亦有分布。从堆积看,其延烧时间较长,产量巨大,是宋代宜兴日用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凤凰村窑址

时期:东汉至明清

地址:宜兴市张渚镇凤凰村

凤凰村窑址分布于张渚西北部丘陵地带三个低矮的土台之上,遗址南侧是绵延的低矮丘陵山地,平均海拔约 10 米。

凤凰村窑址于 2019 年,宜长高速公路 ( 张渚互通段 ) 建设施工前的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经过历时 225 天的考古,共发掘清理出宋代窑址 17 座,东汉晚期至明清时期古墓葬 24 座。其出土遗物包含当时烧造的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以及瓦当模具、陶拍等。还出土有青瓷碗、黑釉白彩绘瓷碗、陶韩瓶、陶盆等生活用器残片。墓葬内出土随葬品有青釉瓷碗、盏、青瓷罐、陶罐、铜钱等。凤凰村窑址及出土文物的发掘 , 为判断窑址的年代、研究窑炉烧造的器类、宜兴地区的窑业发展史、东汉和南宋的砖瓦窑建造和烧制技术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前墅龙窑

时期:明延烧至今

地址: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

前墅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一座龙窑。2006 年 5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墅龙窑目前仍然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龙窑的结构特征和陶瓷器的烧制方法,是研究我国古代陶瓷生产发展的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羊角山遗址

时期:明

地址:宜兴市丁蜀镇蠡墅村

1976 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准备在羊角山下投资建造一座隧道窑。在基建工程中,发现该墩旁有大量古陶及其残片出土,其中有早期宜兴紫砂及欧窑残片。

羊角山遗址宜均残片

羊角山遗址紫砂器手绘图

羊角山古窑址的堆积极为丰富,早期紫砂器形主要有壶、钵两大类产品,以壶类为大宗。欧窑残器在 " 新建窑 " 南坡断层多有发现,以花盆类居多。

羊角山窑址的发现,为研究宜兴陶瓷史,尤其对于宜兴紫砂的起源及其发展史,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次较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10

蜀山窑遗址

时期:明清

地址:宜兴市丁蜀镇蜀山

蜀山窑创烧于明代中后期,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出土遗物可分为紫砂陶、均釉陶、日用陶和窑具等四大类。器物成型工艺有打坯成型、模制成型及模制镶接成型,特别是紫砂器物的成型工艺、造型风格、泥料质地从明代到民国有着明显的变化过程,是了解当时陶瓷生产、销售、贸易情况的重要依据。

蜀山窑宜均残片

蜀山窑紫砂残片

蜀山窑窑砖

蜀山窑烧制的陶瓷品种繁多,其中紫砂有壶、茶叶罐、砚台、花瓶、穿心铫等;均陶有香炉、花杆、省油灯、文具等;日用陶有缸、瓮、盆、罐、壶、瓶、灯、花盆等。蜀山窑烧制的陶瓷品种几乎涵盖了明清时宜兴窑的所有品种,且成为了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的窑口。由此可见蜀山窑生产的兴旺,也反映出蜀山窑产品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就在最近

宜兴遗址考古有了新发现

▽▽▽

最近,从宜兴市文管办获悉,开展了将近 5 个月的东氿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多位专家研究讨论,一致认为:

东氿遗址

为新石器时代带有环壕的大型聚落

是骆驼墩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为合理利用东氿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未来,宜兴市文管办将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将东氿遗址所在的水系联系到东氿乃至太湖流域中去研究;把西溪、螺蛳墩、骆驼墩、下湾、丁埂等宜兴发现的遗址考古资料汇总起来,全面探讨骆驼墩文化内涵及其阶段性特点;同时,提前谋划好后期的保护、利用、展示规划,将其融入到学校中,让文物进入到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中作为乡土教育的素材,使学生们近距离体会到历史的信息,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将考古发掘成果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话说

宜兴境内的文化遗址可不止这些

不信看下图

宜兴窑址分布图

这些大大小小的 " 文化宝库 "

共同组成了 " 宜兴窑系 " 的内核

展现了宜兴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编辑:小康

来源: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陶瓷博物馆

相关标签

研究所 美的 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河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