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11-06
当好疫情防控战场上的“侦察兵”——记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韩晓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妈妈,你每天都累得咋办呀!"" 妈妈,你好好工作,我在家好好听姥姥的话呢 "…… 每到此时,泪水就布满了韩晓琴的眼眶。" 儿子,我知道你想妈妈了,但是妈妈在和病毒打仗。只有打败病毒,才能保护我们所有人啊,到那时候,妈妈就回家陪你了。"

韩晓琴今年 40 岁,她是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此次疫情发生后,她被临时抽调入流调组。11 月 4 日,市委组织部发出通报,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 5 名同志予以表扬,韩晓琴位列其中。

日月星辰,昼夜有轮回。可是对流调队员们来说,疫情发生却不分白天和黑夜。每天,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电话铃声一旦响起,紧张忙碌的调查工作立刻展开。冒着寒风,流调队员们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奔走在大街小巷。 为了迅速阻断疫情扩散和蔓延,他们就像一台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满负荷地运转着,全然不顾嗓子已经沙哑,血丝布满双眼。他们深知,流调就是与时间赛跑,早一点高效完成流调,就能为防止疫情扩散多争取一点时间。他们用速度、能力和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1 月 5 日下午,记者在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办公室见到韩晓琴时,她正和同事们讨论工作。" 兰州市主城四区第六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 " 的消息,意味着韩晓琴和同事们终于有了小憩的机会,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也就不那么密集了。

老 " 侦察兵 " 奉命进组开展工作

随着 D2746 次列车(玉门到兰州西)上传来的疫情信息,10 月 18 日,新冠肺炎疫情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卷土重来,随后迅速蔓延。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韩晓琴作为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中的一员,参加了 2020 年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和密接管理工作,是一名老 " 侦察兵 "。自 10 月 19 日兰州市疾控中心启动新冠应急预案以来,她准备好个人防护物品,时刻待命。20 日凌晨,在流调组长的安排下,韩晓琴赴安宁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她整整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又带着疲惫投入到工作中去 ……

" 流调队员好比是疫情防控中的‘侦察兵’。" 韩晓琴说,当发现确诊病例后,对其密切接触人群进行摸排,第一时间进行管控,从而控制病毒在人群中再进一步传播蔓延,切断传播源头。

从 2019 年到现在,所有人都在经历着与新冠病毒的缠斗。坊间对一些术语肯定已不陌生,如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消毒等。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流调比拼的是细心,工作人员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织就一张无形的疫情防控网;流调比拼的是速度、是实力,谁更快、谁更强,胜利的天平就向谁倾斜;流调比拼的更是坚持和耐力,挺住,是战胜疫情的 " 密码 "。

快速准确:流调工作好比打仗

" 您好,我是兰州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流调人员,请问,您是 XX 吗?您的职业?您家有几口人?长期在一起居住的是谁?"" 别着急,您慢慢想,您现在提供的信息越详细、越全面,对我们的排查工作越有利 ……" 疫情最胶着的那些日子,在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办公室,电话问询声此起彼伏,每位流调组成员都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每一条信息,了解每个行动轨迹,梳理每条线索 ……

从韩晓琴的工作笔记中可以看到,"10 月 18 日凌晨,中心支援嘉峪关移动放舱实验室;10 月 19 日凌晨,中心启动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分到流调组,20 个小分队,每队 2 人;闭环管理,吃住在单位;10 月 19 日上午,城关区报告兰州市首例阳性病例;10 月 20 日凌晨 1 时,赴安宁区开展现场流行病调查,一宿未睡 ……"

从 10 月 18 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人开始开始,韩晓琴就和同事们昼夜不停地开展现场和远程流行病学调查,逐一筛查甄别密切接触者,精准研判医学观察、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人员的时空轨迹。连日来,她每天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 早餐拖到中午、午餐当成晚餐 " 成为常态。在每次流调结束后往往已经到了凌晨三四点,但韩晓琴还是连夜写出核心信息报告,为第二天的流调报告打下基础。

" 流调后 1 个小时出核心信息,4 小时出核心信息报告,12 个小时出流调报告。这是必须拿出来的,一点也不能马虎。" 韩晓琴说。

" 我们的目的就是摸清病例行动轨迹,捋清病毒传播链条,通过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找到是谁将病毒传染给了患者、患者又密切接触了哪些人。" 韩晓琴介绍,每当一起确诊病例后,队员们立刻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流调是个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详细描绘出主人公的点滴生活:旅行、逛吃、交流 …… 队员们对每个病例开展现场和远程调查,结合公安和工信部门的监控视频和大数据信息,仔细甄别密切接触者。

" 流调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 韩晓琴说,要找到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必须不断地问,不厌其烦地问、事无巨细地问、持之以恒地问,无论是生活中的细节,还是工作中的轨迹,要在琐碎的信息中仔细查找。为了保证信息精准,线索明晰,链条清楚,完整地再现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每个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现场流调和电话补充摸排都要耗费两三个小时以上,凝聚了流调队员的辛勤付出。

" 有些人知道是阳性或密接后,心态就崩了,这时需要更多的耐心 。" 韩晓琴说,很多阳性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情绪低落,表现出恐惧、烦躁的心理,对流调工作特别抵触。耐心低落预后和治疗过程过程。流调队员们耐心细致讲解,获得信任,逐步获得清晰的传播链条。

她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妻子和妈妈

10 月 18 日,兰州发现本土疫情,韩晓琴奉命进组开展工作以来到现在,一直没有回过家。

韩晓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上有老下有小。在抗击疫情的同时,韩晓琴也无比牵挂着家中父母和一双儿女。同样是党员的丈夫安慰她," 没关系,你就安心工作,家中由我照顾,一切放心。"

带着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 妈妈,你每天都累得咋办呀!"" 妈妈,你好好工作,我在家好好听姥姥的话呢 "…… 每到此时,泪水就布满了韩晓琴的眼眶。白天,母亲和 5 岁的儿子发来的视频电话和语音,她无暇顾及,只有当病例调查报告暂告一段落的时候,她才点开语音,聆听儿子稚嫩的声音,而这时,常常已是凌晨时分。

女儿是一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平日的学习生活主要是韩晓琴在操心。疫情刚开始,她就把女儿托付给丈夫,但女儿对父亲直截了当的管束不适应,经常是父女俩矛盾不断。她没时间跟女儿通话,只能给女儿发短信:" 大宝,妈妈很忙。你自己操心学习,和爸爸好好相处,加油!"

10 月 31 日那天,由于某阳性病例次密接人员比较复杂,需要对该病例工作过的场所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韩晓琴做好防护后进入该风险场所进行调查。碰巧她的家就在附近,调查消杀完毕,老公带着儿子出来隔着大门口与她匆匆见了一面。隔着大门,她见到了 10 多天未见的儿子和丈夫。她叮嘱孩子听爸爸的话,丈夫安慰她叮嘱她好好工作,家里有他。大门外面的丈夫和儿子,大门内的韩晓琴,几米远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她好想抱抱儿子,亲亲他的脸蛋,但却无法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这一场景被一起工作的同事拍下来发到了朋友圈,让圈内的亲朋好友们瞬间泪奔 ……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 / 图 / 视频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