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7 日,立冬,这是冬季的起始节气。习惯上,人们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立冬之时,万物终成。立冬时节,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坼(chè)。
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对此,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这样解读:" 水始冰和地始冻很好理解,‘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指大鸟,蜃为大蛤,是说立冬后,大鸟几乎销声匿迹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大鸟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当然,这只是古人的臆想。"
虽说 "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但是立冬是什么? " 立冬就是由水到冰,由三点(氵)到两点(冫),让世间简单一点。" 他认为:" 随着气候的变迁,即使在作为 24 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在立冬时节,大多尚未水始冰、地始冻。而在南方的很多地区,立冬时节,往往是和暖的‘小阳春’。"
" 习惯上,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宋英杰说:" 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立冬在古代社会可是个重要的节日,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并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以安社稷。"
出产气象谚语最多的节气之一
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的气候结点意义,所以立冬是出产气象谚语最多的节气之一。那时候,人们常常依据立冬日的天气来占卜未来的气候特征。"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暖,今冬暖。"" 立冬无雨一冬净,立冬落雨邋遢年。"" 立冬打雷三趟雪。"" 立冬雷隆隆,立春雨濠濠。"" 立冬打了霜,夏至干长江。"" 立冬不凉数九冷,数九不冷倒春寒。"
" 秋冬交替,雨在消减,而‘雨’字头的很多天气现象在增生,例如:霜、雾、霾等等。" 据宋英杰介绍:" 近 45% 的雾霾天气发生于冬季,发生机率远远高于其他季节。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雾与霾的‘出镜率’之比大约为 3:1,雾明显多于霾。而且,由于制造大风降温的冷空气,具有吹散雾霾的功力,因此在大家的心目中,也是渐渐演变为‘正面人物’。"
" 立冬之后,便是北方初雪时节的降临。" 谚语说 " 九月田垌(dòng,田地)金黄黄,十月田垌白茫茫。"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大地便卸了妆,重新以素颜示人。这时的江南," 禾稼已登 ",小阳春正好晒谷,让人感觉这是秋天最美的时光。"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 苦寒的岁月,过冬似乎是一场修行。" 宋英杰感慨的说:" 修行的境界,便是不必借助吐艳的花、滴翠的叶、溢香的果,无须物化的美。我们常说良辰美景,修行便是能把看似不是美景的日子过成良辰。漫长的冬季,寂静了,也清闲了,或许是造就思想和思想家的好季节。"
古有 " 暖炉会 "、" 炉节 "
"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既然寒冷的日子自古以来注定是岁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为之 " 不乐 " 和 " 鲜欢 " 呢?
唐代之后,北方地区农历十月初一生火取暖逐渐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民间习俗,名为 " 添火 "。开炉的第一天很像是一个节日,被称为 " 暖炉会 " 或 " 炉节 "。按照清代《燕京岁时记》的记载,那时候的北京是农历十月初一添火,二月初一撤火,与现代北京的供暖期时长比较接近,但开始 " 添火 " 的时间比现在要早。
英国作家阿兰 · 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写道:" 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因此,要具体地说出哪一天是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
" 显然,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入冬的进程是悄然的,有一种潜行的感觉,气温缓降,阴雨渐多。" 宋英杰认为:" 而大陆性气候的冬天,往往是轰然降临的。一轮大风降温,便迅速地强行拉近了我们与西伯利亚的距离。立冬,通常是一年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节。"
" 以风鸣冬 " 的寒冷时节
" 年年岁岁夏相似,岁岁年年冬不同 ",立冬之后,由北到南,气温梯度明显加大。立冬时,诸如兰州这样的北方城市俨然已进入 " 以风鸣冬 " 的寒冷时节。
" ‘以风鸣冬’,是冬季与秋季的对比。古人认为,此时的朔风,乃是‘正气’,是顺应时令的风。" 据宋英杰介绍,所谓的 " 四正之风 " 为 " 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喜风也。夏气盛,其风飙以怒,怒风也。秋气劲,其风清以凄,清风也。冬气实,其风惨以烈,固风也。"
" 也就是什么季节理应刮什么样的风。" 他表示:" 当然,古人是以感性的方式描述风的特质。冬季的风为什么叫做‘固风’呢?因为冬季气温低,气压高,空气密度大,因此人们感觉‘冬气实’,风更硬。但从风力的气象观测而言,春季风最大,冬季次之,然后是夏季,秋季的风最小。"
畅快 " 进补 " 的时节
自古以来,北方的储冬菜都是立冬前后的一道人文 " 风景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之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当然,冬天来了,人们既要解决温,还要解决饱,所以说这也是一个畅快 " 进补 " 的时节。立冬之时,万物终成,这是人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也是终于可以清闲,终于可以犒赏自己的时候,所以有 " 立冬补冬 " 的习俗。
此时,人们往往要买上什么四物、八珍、十全之类的药材炖鸡、炖骨。很多地方立冬吃饺子,有的还特地吃南瓜馅儿的饺子。夏日里收获的南瓜经过 " 糖化 " 之后,也令冬日的味道变得浓郁而香甜。
此时节,要注意防寒保暖,起居调养应以 " 养藏 " 为主,预防感冒、心血管等疾病发生;多吃一些滋补食物,如牛肉、羊肉、鲫鱼、乌鸡、莲子、赤豆等,同时还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也能提高抵抗力。
" 立冬,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据宋英杰介绍:" 在我国北方,大家偏爱吃饺子。南方人在立冬之日,则吃些鸡鸭鱼肉来‘补嘴空’。台湾这一天当地‘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则皆是满座。"
总策划 安希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