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3 日,甘肃省公安厅发布 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防范疫情相关、虚假服务等类诈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借着疫情行骗,在此提醒广大网友,如果接到不明身份人员打来要求下载某程序或点击某链接的电话,都是诈骗,可立即拨打 96110 进行咨询。
疫情相关类诈骗
11 月 3 日,兰州市 H 女士接到自称是疫情防控办的电话,对方称 H 女士核酸检测结果有问题,可能是密接人员,H 女士查看自己行程码后发现并无异常,对方又称这是系统问题,要求 H 女士重新核实身份及行程信息。随后向 H 女士发送了一个网址链接,H 女士按对方要求点开该链接并填入身份信息后,便收到一条验证码,对方要求 H 女士将验证码发给他,并称会重新给 H 女士办理行程码,H 女士照做后发现自己银行卡多笔资金被转走。H 女士发觉被骗,遂报警。省反诈中心提示:疫情期间不法分子借着疫情行骗,在此提醒广大网友,如果接到不明身份人员打来要求下载某程序或点击某链接的电话,都是诈骗,可立即拨打 96110 进行咨询。
网络交易类诈骗
11 月 7 日,嘉峪关市 C 先生在某社交平台看到购买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的广告,因 C 先生确需储备一些防疫物资用于日常使用,C 先生便扫描该广告上的二维码,下单了几百个口罩和十瓶消毒水,随后 C 先生便收到了 " 客服 " 的私信," 客服 " 称由于他们系统出现问题,C 先生的付款暂时被冻结无法发货,如果 C 先生急需发货,请将钱转至备用账号,系统修复后前期付款会原路退回。C 先生信以为真,向对方提供的备用账户转账后,对方称 C 先生转账没有备注个人信息,需重新转账,C 先生按要求再次转账,结果对方又以 C 先生备注不全面为由要求 C 先生继续转账。C 先生发觉被骗,遂报警。省反诈中心提示:广大网友如需购买防疫物资,请前往正规药店或官方购物平台,切勿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谨防上当受骗。如遇诈骗,请立即拨打 96110 反诈专线。
虚假服务类诈骗
11 月 1 日,天水市 Z 女士在某社交群看到声称可通过绿色通道做核酸检测并快速出结果的广告,Z 女士便根据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添加对方为好友,对方要求 Z 女士提供个人行程码、健康码,但因 Z 女士不会操作,Z 女士便和对方开启远程屏幕共享,让对方进行操作,结束共享后对方称会派人上门为 Z 女士做核酸检测,但一直没有人来上门检测,直到其女儿发现 Z 女士某社交平台里的零钱全都被转走后,才发现被骗,遂报警。省反诈中心提示:各地防疫部门会科学有序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切忌随意相信陌生来电、短信以及涉疫广告。如遇诈骗,可立即拨打 96110 反诈专线。
冒充购物客服类诈骗
11 月 9 日,武威市 Q 女士接到自称是某购物平台 " 客服 " 的电话,对方称受疫情影响,甘肃省快递停止发送,Q 女士网购的物品他们无法发货,现向 Q 女士进行退款。因 Q 女士确有网购物品未发货,便信以为真,在添加 " 客服 " 为好友后,对方称双十一需要订单量,现只需 Q 女士扫码进行一次下单,便可免费领取礼品一份,Q 女士便按照 " 客服 " 要求下单,随后 Q 女士又收到 " 客服 " 发来的礼品升级信息,Q 女士便陷入了该骗局,不停下单,直到 Q 女士突然想起之前看到的相关诈骗案例,才意识到自己被骗,遂报警。省反诈中心提示:大数据时代,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诈骗分子借此便利行违法之事。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要经常关注电信诈骗相关案例预警,提高自身 " 反诈免疫力 ",守好钱袋子。如有疑问,可立即拨打 96110 反诈专线进行咨询报警。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伊晓明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