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11-16
典籍里的江苏,传世之风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古人真有意思,写书不署名,还故意匿名让你猜。比如,《越绝书》就留下了这么一个谜:

谜面一: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打一个作者名字)

谜面二: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打另一个作者名字)

谜面三: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打作者籍贯)

参考答案:(请翻转手机查看)

袁康、吴平,会稽人。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最近收官了。

如果说 " 典籍里的中国 " 是璀璨星河,那么,江苏一定是最耀眼的那一颗,而且就像谜一样有故事、有魅力。

2016 年,江苏正式启动 "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拟用十年时间,编纂出版 3000 册图书,展现江苏的文化根脉。文献、史料等六编对底本优中选优,其中不少来自南京图书馆馆藏。

原定本月举办的江南文脉论坛上,将举办一场 " 江苏文脉珍稀文献展 ",南京图书馆精选《江苏文库》底本、江苏人著作、江苏出版展示。最近,我们实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来到南京图书馆,探秘 " 典籍里的江苏 "。

志书鼻祖《越绝书》

记录伍子胥 " 下线 " 前后的吴越风云

3000 年前,一夜白头的伍子胥从楚国出走,投奔吴国。彼时,他唯有自己可以依靠,父亲、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了。支撑他的,只有一个信念:复仇!16 年后,伍子胥率兵破楚。

吴国幸得伍子胥。在他的辅佐下,吴王阖闾称霸诸侯。可惜,伍子胥的第二任 boss,是那个不争气的夫差。最终,一把宝剑终结一生霸业,所有的悲愤与不甘随他一同沉江 ……

伍子胥 " 下线 " 前后,吴越两国在激烈争锋中,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如何?有一部书,记下了这段历史。它就是《越绝书》。

它成书于汉代,被称为 " 方志鼻祖 ",记载上自吴太伯,下迄汉建武二十八年。保存有吴越地区东汉以前的许多史料,特别关注伍子胥、子贡、范蠡、文种、计然等人的活动。

天文、地理、传说、典故、方言、物产、风俗 …… 书中内容包罗万象,带我们打开吴越争霸的时代风云。

我们能看到的现存《越绝书》中,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孔天胤刻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江苏文库 · 史料编》中收入的《越绝书》,正是以此为底本影印的。

扬州学者手稿

注解 3000 年《诗经》风物之美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关关雎鸠 "" 参差荇菜 "……《诗经》,带我们认识 3000 年前的草木鸟兽虫鱼,感受自然风物之美。

早在三国时,东吴学者陆玑就开始研究了。他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统计,《诗经》所涉及的动植物共有 150 种,其中草类 52 种,木类 36 种,鸟类 23 种, 兽类 9 种,虫类 20 种,鱼类 10 种。

陆玑的注疏,流传到清代,已经残阙不完整。所以,清代扬州学者焦循多方查询资料加以考订,对《诗经》中名物做注释研究,上卷释草木植物,下卷释鸟兽虫鱼,历经两月定稿。

焦循撰写的《陆氏草木鸟兽虫鱼疏疏》二卷稿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被《江苏文库 · 文献编》选为底本。

这是焦循亲笔写的手稿,非常珍贵。留存 200 多年,稿纸已经发黄,隽秀整齐的字迹依旧清晰。上面标注着 " 辑陆氏疏 "" 陆玑疏考证 "" 江都焦循考订 "。

焦循是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妥妥的 " 学霸 ",在经学、哲学、历史、数学、戏曲理论等多个领域都有研究。

38 岁那年,他乡试中举,第二年入京参加会试落第,从此不再参加科考。母亲抱病后,他不再入幕府,而是居家授徒,专心读书做学问。

" 替身 " 转正

大宋风雅薪火相传

《清平乐》《大宋宫词》…… 最近几年,电视剧还原的 " 大宋风雅 ",俘获无数网友的心。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宋本道具

书页打开,犹如蝴蝶翻飞,端庄秀雅的正楷字排版疏朗 …… 那是雕版印刷 " 青春期 " 的模样。

明末清初时,常熟汲古阁主人毛晋父子得到了宋蜀大字本《三经音义》(即《孝经今文音义》《论语音义》《孟子音义》),就 " 临摹 " 抄写了下来,这就是流传后世的 " 影宋抄本 "。

《三经音义》四卷(左:清刻本,右:毛抄本影印)

《三经音义》中的《孝经今文音义》《论语音义》来自唐代苏州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陆德明是南朝至隋唐之际的一代大儒,他倾其才能,写就众多研究中国文字、音韵及经籍版本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后来,宋本失传。我们能得以一窥的,只有毛氏的影抄本,墨如点漆,一笔一划,柔韧有力,精致典雅。

毛氏之后,抄本由常熟藏书家席鉴收藏,席鉴之后,又由苏州人周锡瓒香岩书屋收藏。

周锡瓒和同乡黄丕烈,都是乾嘉时期苏州著名藏书家。两人一合计:这么好的东西,得传下去!刻出来,印刷!那时候,没有扫描、拍照技术,也不知道古人是花了多少心思,才完成了 " 影印 " 出版。

那后来呢?毛氏抄本哪去了?周锡瓒之后,汲古阁毛抄本又兜兜转转,最终消失在时间海洋,百余年间未见著录。

1966 年的某天,苏州图书馆工作人员冒着危险,在废品仓库翻找两个多月,最后在一堆废品里找到了汲古阁毛抄本《三经音义》。

这是一个 " 替身 " 转正、挑起了传承的大梁的故事。

曹寅主持出版工作

" 江苏出品 " 必属精品

那一年,江南的春来的格外早,瘦西湖畔的柳枝绽出鹅黄绿的嫩芽,康熙第五次南巡,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为此照例忙活了一大阵子。

喘息未停,南门驿站又传来消息,说驿马从苏州带来了康熙的旨意,还有几本唐诗集子,说是 " 令江宁织造臣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分校 ……"

刊刻《全唐诗》工程浩大,工作班子定名 " 扬州诗局 ",曹寅领衔,编校都是翰林饱学之士。康熙四十四年正式开局,第二年校刻工作基本结束," 装潢成帙,进呈御览 ",历时一年多。

工作完成之后,康熙赞叹不已:" 刻的书甚好!"《全唐诗》共九百卷,曹寅组织刊刻的版本是至今研究唐代诗歌最好的版本。江苏出品,必属精品。

除了为朝廷刻书外,曹寅自己也刻书。在和李煦轮管两淮盐政期间,曹寅曾以扬州使院、扬州书局名义选刻了自家收藏的宋元古籍,集为《楝亭十二种》《楝亭五种》等。

《楝亭五种》中有一种是《大广益会玉篇》。《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小篆为主体的字典,《玉篇》是继其后第一部楷书字典。

《玉篇》由南朝梁苏州人顾野王编撰。唐高宗上元元年,处士孙强曾修订增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敕令陈彭年等再次重修。《大广益会玉篇》共三十卷,收字 2.2 万多个。

《大广益会玉篇》(左:扬州使院刻本,右:泽存堂本)

曹寅收藏了一部宋刻本《大广益会玉篇》,清康熙四十五年,他在扬州使院组织重刻。巧的是,在此两年之前,苏州人张士俊已经在他的泽存堂重刻了一版。如今,宋刻本也仅见国家图书馆有藏。在漫长的历史中流传最广的,还是扬州使院和泽存堂刻本。

正是先辈读书人一边收藏一边重刻,让经典得以永流传。

‍‍‍‍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

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江苏历代典籍浩如烟海,

无论是记录地域文化的典籍,

还是江苏人著作、江苏出版,

无一不是文质彬彬,

有颜值有气质!

岁月无声,墨传千年。

这是一种传世之美。‍‍‍‍‍‍‍‍‍‍‍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宋经纬

图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赵杰 钱念秋

特别感谢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对本文的帮助

相关标签

吴越 江苏 图书馆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