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隆冬,我与潘年英同饮于友人唐兄家,酒酣耳热,话多起来,说到各自乡里的情况及幼年生活。
潘兄说童年留给他最深的记忆是饥饿与寒冷,他母亲用进口尿素口袋缝衣服给他穿,背上有 " 日本国产 " 的字样,为同学笑。我也是农家出身,虽不曾穿过尿素口袋衣服,家境也并不比他家好多少,故引为同慨。
那时购买布匹、棉花,都要凭票证,每人每年只能买布一丈五尺七寸,棉花半斤,做了单衣就不能做棉衣,做了衣服就不能做被盖。吾乡一长人朱某,每年的布票仅够做一套不合身的衣服,袖齐腕、裤齐胫,显得腿脚更长,人称 " 秧鸡 "(一种水鸟,腿长)。买鞋不要票,但供销社所有的鞋都装不下他的脚,只好一年四季穿草鞋。我家人都矮小,但孩子多而顽劣,仍然不能节省衣料。一件衣服总是大的穿后小的穿,补丁百结如僧衣。实在不能穿了,还要剪成碎片做鞋底。
外祖家在比我家更深的山中,那里地广人稀,除了种包谷,还可种棉花。不知是土壤不宜还是棉种不良,棉毛很短,然广种薄收尚足以解决以家的穿衣问题。外婆每年都要送一些土布给我家,这种自制的土布很粗糙,新布板硬,洗过两水后才和软。土布的好处是温暖耐磨,洗脱了色依然结实。我母亲做棉衣,都是用土布做里子,用细布做面子。外祖家那地方,女子都能织布。我母亲出嫁时,嫁妆中就有一架织布机。但我们那里不产棉花,加上孩子接连出世,忙吃的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织布呢。我十二三岁时,外婆对我祖母说,她准备在他们那里给我找一个媳妇,以后不用愁穿衣了。
我听后很害羞,立刻逃了出去。
来源 黔中书
作者 王尧礼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