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11-17
快快评 | 性侵害预防进教材,是教育应有之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教育部日前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其中要求:小学应引导学生识别校园欺凌、学会求助;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这些要求很有针对性,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校园欺凌和性侵害、抑郁,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校园内发生过一些令人扼腕的事件,尤其是校园欺凌和性侵害行为,深度伤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引人关切。以法治之力,斩断伸向中小学生的黑手;以科学之力,阻止心理疾病向青少年 " 延伸 ",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明是非、懂事实、善避险,同样重要。

在一些案例中,学生对伤害性行为的 " 识别度 " 不高,成为显性问题。业内专家不断地提醒,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认识不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侵害行为的性质。一些未成年人即使能够诉说,但是有时候成年人往往采取不相信或轻易否定的态度,告诉孩子 " 不要乱讲话 "。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信息阻隔、认知障碍,使得孩子们明明很受伤却懵懂不知。这真是令人唏嘘、忧虑的地方。

而一些孩子明明存在心理问题,却以为只是 " 小情绪 " 发作,认识不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直至出现难以逆转的心理变化,甚至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来。这个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范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小学的课堂,不仅应该装入 " 语数外 ",还应该将 " 成长的烦恼 " 纳入——只有以科学、开明的视角直面这些烦恼,加强预防和干预,才能化忧烦为快乐。

长期以来,在学科教育更受重视的氛围中,此类 " 课程 " 在一些地方的校园受重视程度不高。即使偶有提及相关常识,也很容易被当成无足轻重的 " 题外话 "。而以 " 指南 " 的规制,强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形成相应的 " 传授 " 制度和机制,是提升认知、弥补不足、增强效果的必有路径。

落实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大计,须臾不可放松。无疑," 指南 " 已经明确了学校的主体责任和工作重点,这有助于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精细化、常态化。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陈海静)

相关标签

抑郁 教材 中小学 技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