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受到身体机能下降及基础病等各类问题困扰,容易出现摔倒、晕厥等突发状况。如果未能及时被发现和救助,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龙湖区呼援通社工服务中心始终把长者的生命健康摆在第一位,一旦接到老人求助,志愿者总是义无反顾冲在最前,为长者救急保驾护航。
分工配合火速求助长者
" 快快快!快来救救我妈!" 晚上 9 时多,一声铃响打破 " 呼援通 " 坐席大厅的宁静,电话那头语无伦次的话语,更显得情况的紧急。经验丰富的志愿者通过系统定位到电话来自鸥汀街道的李姆家,老人家附近的志愿者收到消息,即刻从各个方向飞奔而去。
生命就是命令,岗位就是 " 战位 "。15 分钟内,一路志愿者就先期赶到李姆家中。只见 76 岁的李姆躺在冰凉的木板上,已经失去知觉,志愿者从随身携带的血氧仪测量李姆的血氧饱和度已经跌到 77 数值,生命危在旦夕。随后从李姆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口中,志愿者才了解到老人家当晚突然跌倒,口吐白沫,眼歪嘴斜,从未碰到这种情况的他赶忙按下呼援通求助键请求救助。
而就在第一路志愿者赶往李姆家中的同时,另一路志愿者已在老人家附近的道路上站位完毕,为医院急救车能够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老人家中做引导。经过专业医护人员的紧急处理后,李姆被抱到担架上,又急速穿过一条小巷后送上救护车。
紧急救助考验腿力手力
争分夺秒,紧急救助长者的生命,对呼援通的青年志愿者来说,早已不再陌生。每一次紧急出动,呼援通志愿者们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做到迅速、及时和利落。"95 后 " 的林德贤是呼援通社工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因为他对负责的网格附近 3 公里的道路非常熟悉,对不同时间段的路况也都 " 熟记于心 ",所以每次紧急出动,他总是跑在最前面。
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老人得到救治,志愿者不仅要腿力好,手力也要跟得上。林德贤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深夜他参与救助疑似心梗的老姨,而老人家住 12 楼,担架又进不了电梯,急坏了老人的子女。他与其他志愿者二话不说就抬着担架,从楼梯把老人又稳又快地送到楼下的救护车上。当看到老母亲安全地送上救护车,老人的子女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激动地说着 :" 有你们真好,感谢你们!"
" 我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挽救老人家的生命,我们也感到满足。" 林德贤告诉记者,如今不少高龄长者家庭都缺少青壮年的照顾,即便有子女在家,他们的年龄也大多是 50 多岁以上。要是碰上需要抬担架,他们往往也力不从心,所以这时候就需要青年志愿者的出现。
长期坚持源于价值认同
求助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呼援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洪少毅告诉记者,当长者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志愿者是必须保证在接到求助后的 15 分钟内赶到老人家中为他们提供帮助的,这就要对老人所在地址非常熟悉。为让长者更好地得到救助,志愿者们还经常参加一些基础的急救培训,也是希望能够及时识别长者急需救助时的身体状况。
记者在参与紧急救助的志愿者随身携带的工具包中看到,里面除了必要的口罩、手套、消毒酒精等一次性用品外,还有台血氧仪。呼援通社工服务中心党员青年志愿者柳琼香告诉记者,在多次的救助中,他们发现救助长者的过程中要监测其血氧,来综合考虑是否能挪动老人的身体。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老人生命健康安全的基础上。
每救助一位长者,就幸福一个家庭。据了解,呼援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每次急救行动至少要耗时 2 个多小时,没有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做不到长期坚持下来的。截至 2021 年 11 月,以挽救老人生命为例,呼援通社工服务中心累计出动 1944 人次网格化志愿者,每场救助都在 15 分钟内赶到现场,成功救助 324 位高龄长者生命,真正做到了 " 一呼即通,一叫就到 "。
来源:汕头日报(记者 李德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