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11-19
深晚报道|上下双层6+6车道,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建设加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备受光明居民关注的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有进展啦!深晚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获悉,目前,该工程地下道路主体结构已施工完成,正在开展机电、照明、消防等附属设施施工。项目完工后,可有效保障学校出行的安全环境,对推进光明区北片区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产学城融合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公常路效果图。

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位于光明区,起于光侨路西侧,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向东经羌下村至深圳与东莞交界处。道路全长 3.56 公里,其中地下道路长 2.6 公里。地下道路采用干线性城市主干道标准,时速 50 公里 / 时,双向六车道,闭合框架宽 28.9 米,采用钢筋砼闭合框架 +U 型槽结构;地面道路采用生活性主干道标准,时速 40 公里 / 时,双向六车道,宽度 70 米。

▲公常路实景图。

据了解,该工程的基坑全长 2.645 公里,宽度 28.9 米,为公路与地铁长距离并行施工的明挖隧道,基坑开挖深度约为 1.5~22.4 米,开挖深度较深。因为工程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地铁六号线支线建设同步、平行、交叉施工,所以施工作业干扰大,安全风险高。

该工程在施工中通过技术创新,跑出建设 " 加速度 "。据了解,项目以下穿隧道主体结构为载体,自行研发使用 " 无轨式液压行走台车 "。无轨式液压行走台车采用液压系统,机械化操作,人员投入少。同时,模板平移调节幅度大,可满足转变曲律较大的隧道施工使用,可应付纵向坡度达到 5% 的隧道施工,适用范围更广。对比常规模板支撑体系,台车降低了工人数量和工作强度,有效提高了主体结构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

▲施工现场。

同时,该项目的深大基坑采用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技术。监测项目主要有地表沉降、钢筋应力、支撑轴力、桩体水平位移、水位监测等,可将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发送至手机、电脑等终端,可以不受天气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在恶劣环境下仍可保证数据稳定。也可以一天 24 小时长期不间断连续监测,反应细微的趋势变化。随时查看,后台操作,实现自动化、远程化、可回查等功能。

此外,为推进公常路下穿改造项目高质量发展,打造深圳市标准工程,项目还应用了 3D 打印装饰板新型技术,充分利用适宜的 " 打印油墨 ",制作各种优美造型。3D 打印原材料为绿色环保材料,既能达到节能环保、材料再生并改善环境,也能满足多样化造型要求,美化城市,还能起到隔声障的作用。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相关标签

3d打印 深圳 中山大学 地铁 自动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