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2 日,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 · 广州)现场赛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下称:天河基地)举办。
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领域的 5 项重点技术创新需求和 15 支海内外的揭榜挑战团队,在广州、东莞、珠海、西安、无锡、新加坡六地 " 线上 + 线下 " 进行路演比拼。
挖掘 305 项有效技术需求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吴汉荣致辞表示,去年,市里支持建设的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已正式投入运营,建立了全国首个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目前已促成了一批优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 · 广州)的举办,正是聚焦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改进关键核心技术,通过 " 揭榜比拼 " 方式,组合创新资源,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难题的又一举措。
" 中国创新挑战赛强化技术要素市场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尝试。"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兼董事长秦海鸥提到。
同时,他介绍了今年广州赛区的整体工作情况。相较于去年而言,今年,广州赛区扩大了需求征集范围,增加了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两大领域,向国家发展战略 " 双碳 " 目标靠拢,积极突破新材料 " 卡脖子 " 技术制约。此外,推动 " 中国创新挑战赛 " 与 " 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揭榜挂帅制技术攻关项目试点工作 " 需求联合发布机制,跟进和发动上届参赛企业,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走访以进行需求的深度挖掘,最终共有 413 家企业报名,挖掘 305 项有效技术需求,经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后,评出高质量的技术创新需求 82 项。
" 参加挑战的 15 支 " 揭榜 " 团队都在相关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牵头的都是行业里的专家,有丰富的成果产业化经验。" 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州赛区负责人丁瑶提到。
解决 " 卡脖子 " 技术难题
《柔性发光显示用光学胶 ( OCA ) 产业化技术研究》是新材料领域 " 卡脖子 " 技术难题。华南农业大学杨卓鸿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夏剑辉教授团队、哈工大无锡新材料院白永平教授团队参加了该需求的 " 揭榜 " 挑战。
《基于无人机实时航拍立体成像的地物探测及测量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如何从无人机实时传回的少量照片(数张)中,快速执行空三算法,解算相片外方位参数,并在照片中侦测目标的特征点(同名点)从而重建三维坐标,随后进行测量及应用分析。中山大学陈定安副教授团队、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唐振程博士团队、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涛博士团队参加该挑战。
《面向后 5G 的小型化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希望通过研制小型化多频共口径天线替代传统的多套基站天线,该项创新技术可实现天线小型化、提高基站站点安全性,可提高天线增益,增大覆盖范围,助力实现绿色节能通信。中山大学龙云亮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章秀银教授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任建副教授团队参加挑战。
暨南大学王卫良教授团队、广东埃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莞理工学院的张斐博士团队则参与《" 双碳 " 目标下火电机组深度节能关键技术》的需求挑战。《应用于齿科的多色树脂 3D 打印技术》是广州优利沃斯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提出的技术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宋长辉博士团队、广州畅德科技有限公司、Star3D Material Development Company ( Singapore ) Pte.Ltd 参与挑战。
来自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郑超说:" 创新挑战赛由政府牵头搭台,我们可以一对多地和技术专家团队进行高效对接,快速地建立相互信任,也为后续的合作提供了一个保障,促进技术的产业化。"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夏剑辉表示:" 科技成果转化,要做技术研究,也要做产业发展的研究。创新挑战赛给高校院所提供了一个跟企业对接的公共平台,可以从市场的角度看到产业发展真正的痛点,以及政府的支持导向,使得研发更有针对性。"
" 揭榜 " 比拼结束后,15 支 " 揭榜 " 团队的比赛结果公布。华南理工大学夏剑辉教授团队、中山大学陈定安副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章秀银教授团队、暨南大学王卫良教授团队、Star3D Material Development Company ( Singapore ) Pte.Ltd 公司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 · 广州)现场赛 " 创新奖 "。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丁瑶 马秀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