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11-23
护航”隔离点的“能人” ——记瑞达酒店隔离点点位长郭文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面对疫情,除了筑牢楼院和卡口等防控堡垒,集中隔离点则是另一道防御阵地。截至 11 月 18 日,瑞达酒店隔离点有序运行 20 多天。在 20 多个日夜,这里成了隔离人员温暖的避风港,也倾注了每一个驻点工作人员的心血汗水,更见证了一个防疫临时党支部的艰辛历程。

10 月 29 日,瑞达酒店被征用改造为集中隔离点后,城关区委编办电子政务中心主任郭文昱受命立即进驻,担任点位长带领团队展开工作。就在当天,该隔离点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将支部党员分为医学观察、消杀管控、病例转运、信息联络、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小组。

为了保障隔离人员接收、各项工作任务有序进行,郭文昱带领团队成员连续 3 天、反复演练防护服的穿脱、公共区域以及房间消杀等流程。

11 月 2 日晚 8 点,隔离点迎来第一位客人,郭文昱和每个队员提前就位,带着消毒液和体温枪、登记本等为隔离人员测温、消毒和办理登记入住手续。随后一批接着一批,待 98 名隔离人员全部安顿好后,已是次日凌晨 5 点。

" 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每一个人都是虚脱的。但是没有人喊过一个苦字,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郭文昱说,在连续工作了 41 个小时,回到缓冲区脱下防护服、隔离衣和口罩等装备后,大家都好像从水池里爬出来的,全身衣服湿透、双手起皱泛白。而更艰难的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清洁区休息,躺下还不到一个小时,又得爬起来开始第二天的工作。

在隔离点,每项工作都得按流程来,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大意。郭文昱每天除了忙消杀、核酸检测、三餐配送、医废处置、安全巡视、学习培训等,还要建立档案、上报信息、联系物资、了解每位隔离人员的需求,这些看起来既简单又轻松,但是一环扣一环,且要争分夺秒地完成,每天光接打电话就多达几百个。在这里,他不仅是医生、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搬运工、送餐工、清洁工。

" 吃饭是大事,既要保证隔离人员吃得好,还要保证按时吃到热饭菜。" 为了照顾 20 名少数民族留观人员并注意餐饮禁忌,郭文昱联系清真餐厅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配餐服务。因两部电梯全被用于处理医废垃圾,每个人每天都要穿着厚实的防护服,爬 10 层楼给 98 名隔离人员送餐采样。" 有时候遇到牛肉面、羊肉泡馍这种汤饭,爬楼得格外小心,如果洒汤或倒了,就提自己的饭补上。"

郭文昱回忆说,防护服不透气,一爬楼梯就浑身冒汗。尤其是在补饭的时候,要先回到半污染区换身防护服,再到清洁区提饭再爬楼送上去。由于防护服汗水蒸发透不出去,凝成水让浑身上下都湿哒哒的。每次忙完工作,防护服内的汗水一涌而出,把裤子鞋子全部淋湿,一天大概要汗湿 3 套衣服。

作为点位长,郭文昱对工作更是一丝不苟,每时每刻未放松安全这根弦。为保障人员安全,他提出了 " 精准操作、严格执行、愉快工作、平安回家 "16 字工作理念和 3 个 " 坚决杜绝 "(杜绝隔离人员产生交叉感染现象、杜绝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工作产生感染、杜绝医废垃圾对外界产生污染)原则。

考虑到隔离人员生活单调,他想方设法进行心理疏导,除了 " 一对一 " 视频、点对点电话沟通、建群等方式外,还利用闲暇时间为隔离人员书写纸质感谢信,感谢他们的积极配合。但是面对家人,他却有些愧疚," 隔离点有感染风险,我怕家里老人担心,偷偷瞒着他们来的。今年孩子已上高中,每天只能通过视频方式,同他们‘相聚’互报平安。"

在生活中,郭文昱还是一个乐观的文艺青年。隔离点的生活枯燥乏味,每当夜幕降临或深夜,忙完手里的工作后,他就会伏在案前开始写《金城抗疫》、《隔离点抗疫》等诗词,有七言也有七律。尽管每天累的精疲力尽,但写起诗来他却精神抖擞。" 我喜欢写,不图别的,就是感觉写的诗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给大家加油打气!" 郭文昱笑呵呵地说。

对于他和团队的付出,隔离点的居民看在眼里:" 感谢您,辛苦了,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而郭文昱却总是说:" 我们的工作能如此顺利开展,一方面是隔离群众的配合度很好,另一方面是隔离酒店的支持配合,从总经理到服务员没有人有怨言。" 目前该隔离点隔离人员已全部解除集中隔离,郭文昱和他的团队也开始了 14 天的隔离生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晟途 文 / 图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