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 月 5 日," 共筑清水梦 同叙湾区情 " 粤港澳大湾区多地民间河长沙龙在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艺苑举行。来自广州、鹤山、河源、清远等地的民间河长通过 " 线上交流、线下实践 " 方式,分享了广东省各地民间河长、志愿者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保护水资源、弘扬水文化等经验,畅谈用实际行动共筑清水梦。
粤港澳大湾区多地民间河长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交流。
民间河长献计
联名款工具包首发助力巡河
" 共筑清水梦 同叙湾区情 " 粤港澳大湾区多地民间河长沙龙由广州市河长办、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广州市天河区河长办、天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等联合举办。" 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表示,此次活动旨在结合珠江水系各地独特水文化发展的创新尝试,推动大湾区民间水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活动上,广东十大最美民间河长赵德光分享了建立民间河长工作室、处理民间河长事务的做法。清远市源行环保宣教服务中心发起人向杨认为:" 要将巡河护涌与学科发展结合,发动更多志愿者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河流观察、水质监测和污染记录,一起参与河流的监督治理,形成全民参与治水格局。"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总队队长郭露丝表示," 要增强水源地居民的源头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的、专业性高的青年护水志愿力量。"
广州市优秀民间河长慕容燊林则发动身边的 " 夕阳 " 力量,组队巡河,队伍中老党员、银发志愿者一直充当 " 先锋分子 ",助力水清岸绿。活动现场,凌姨等乐行驷马涌巡河队员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河长包。" 这是我们根据巡河工作需求,推出的‘苏小坡和波波河长’联名河长包。" 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代表李景波详细介绍,这款多功能巡河工具包内有测水杯、安全绳、检测试纸等。李景波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打造 " 共筑清水梦 "IP 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科普形式,普及水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公民水科学素养。
深入发动群众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格局
近年来,广州践行着 " 开门治水 人人参与 " 的理念,主动吸纳、鼓励公众参与治水、护水。从 2017 年提出 " 开门治水 人人参与 " 的治水理念以来,广州如今有 1 万多名民间河长活跃在护河一线,自发、自愿、自费巡河、护河、治河,成为守护河涌的民间力量。据悉,今年 1-8 月,全市共发布 " 河小青 " 志愿服务 793 个,参与志愿者 130845 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约 28000 小时。
天河区河长办综合组负责人黄仁毅表示,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 " 有名 " 向 " 有实 " 转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统筹好行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强化部门、流域区域联防联控、共保共治的同时,加强水文化建设,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今年 1-7 月,区河长办联合区水务局、各街道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活动及志愿者巡河护涌活动超 50 场次,围绕 " 世界水周 "" 中国水日 "" 中国城市节水周 " 等主题开展宣传,深入发动群众,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格局。区水务局联合区文联组织艺术家现场采风、收集整理天河治水故事创作出治水题材的歌曲、国画、书法、诗词赋等 30 篇文艺作品,记录了天河治水路上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也为天河区水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广州民间河长代表以书法作品 " 寄情 "。
坚持有序推进
持续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
为强化提升基层河长履职能力,今年 1-7 月,天河区组织开展线下集中培训 5 场,现场培训 27 次,培训河长、河长办人员 200 多人次。
近年来,天河区有序推进各项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以碧道建设为牵引,推动水安全补短板和水污染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相关工作,累计敷设污水管网超 1500 公里,18 个城中村实现雨污分流,全区 30 条黑臭河涌消除黑臭,猎德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建成碧道 40 公里,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总体进度超过 78%。
天河区立足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了 " 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 " 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水经验,形成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 " 天河经验、天河模式 "。
人因水而聚,城因水而兴。如今,天河区水环境持续提升,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亲水地段也成为了文化、商业、产业兴盛的 " 黄金地带 "。
天河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进一步发挥好 " 河长领治、部门联治 " 作用,大力推动重点难点工作,持续加强河湖长制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天河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胤馨 邓毅富 通讯员 赵中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