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从暨南大学获悉,2021 年 11 月 24 日,暨南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团队在 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IL-27 signaling promote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白细胞介素 27 信号促进脂肪细胞产热和能量消耗)的研究论文,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白细胞介素 IL-27 专一性调节免疫系统的认知,首次发现 IL-27 可以直接靶向并促进脂肪细胞棕色化和产热,通过燃烧脂质以减轻肥胖和改善 2 型糖尿病。
重大突破 暨大团队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暨大尹芝南教授为该工作的最后通讯作者,耶鲁大学 Richard A Flavell 教授、暨南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杨恒文副研究员及附属珠海市人民医院陆骊工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市人民医院的王倩博士后、李德海博士后、暨南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曹广超副研究员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石绮屏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这一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多种基因工程小鼠,进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并结合肥胖人群样本发现:肥胖人群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27(IL-27)水平下降;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白细胞介素 IL-27 专一性靶向免疫细胞的认知,首次发现 IL-27 通过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导致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并激活 UCP1 介导的 " 脂肪燃烧 ";通过将脂肪组织中的脂质转变为热量消耗掉,从而达到降低体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目的。这是首次发现 IL-12 细胞因子家族中的 IL-27 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并且导致脂肪细胞分化及产热,为治疗肥胖及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动物实验中,注射重组 IL-27 可以显著减轻肥胖小鼠的体重并改善胰岛素信号敏感性,初步验证了 IL-27 作为治疗药物的潜力。
减肥福音 研究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力药物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富含脂肪和糖等高能量食品摄入的持续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工作形式为久坐的性质,人们罹患超重或肥胖的比率快速上升。据世卫组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6 年 18 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 19 亿人超重(身体质量指数 -BMI≥25,占成年人口 39%),其中超过 6.5 亿人为肥胖(身体质量指数 -BMI≥30,占 13%),流行率与 1975 年相比增长近 3 倍。这大大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和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和社会负担。因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尤其是直接靶向脂肪细胞而有效减重的分子尤为迫切。本研究为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潜力药物,而 IL-27 作为体内正常表达的分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而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
据悉,该项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珠海市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学科建设经费的大力支持。据尹芝南教授介绍,这一工作历时七年,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并得到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尹芝南教授团队非常期待尽快将这一治疗靶点产业化,希望该成果可以惠及广大肥胖人群。
尹芝南教授长期从事免疫与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丰硕。2013 年入职暨南大学以来,以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30 余篇,其中 Nature 2 篇,NatureImmunology 1 篇,中科院 JCR-I 区论文 12 篇,连续多年入围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 "。其中在 gd T 细胞领域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转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人体 Vg9d2 T 细胞可进行同种异体回输用于治疗晚期癌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 Vg9d2 T 细胞具有广谱抗肿瘤、可同种异体回输的特性,以及较低的加工成本,可以广泛惠及肿瘤患者。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罗惠莲 通讯员 苏运生 李伟苗
图片: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