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业园区 , 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本报记者 陈史 摄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汕头经济特区新时代使命担当,全面落实 "1+1+9" 工作部署,深化实施 "1146" 工程,坚定不移走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汕头应有贡献。
奋斗目标
■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
■ 打造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
■ 打造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
■ 打造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
■ 打造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
■ 打造共同富裕的粤东明珠
坚定不移走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之路 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以数字经济为先导,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 3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纺织服装、玩具创意 2 个特色优势传统产业链式发展,着力培育 1 个大健康产业,实施 " 百亿企业、千亿产业 " 培育计划,构建 " 三新两特一大 " 产业发展格局。
谋划推动 6000 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打造超 2000 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可降解塑料等产业,打造超 1000 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引进消费电子、5G 通信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超 1000 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重构纺织服装产业链、价值链,打造超 2000 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培育壮大 " 玩具 +" 跨界融合新业态,打造超 500 亿元玩具创意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制造业,打造超 500 亿元大健康产业集群。
全力构筑重大平台载体
以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华侨试验区和大型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着力构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国家高新区打造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新样板。综合保税区打造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新标杆。华侨试验区打造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新高地。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新引擎。
全面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降低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综合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政府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划定面积不低于 160 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控制线。大力推行 " 工改工 ",形成 5 万亩以上的新型工业园区。推行 " 标准地 "" 带项目 "" 带方案 " 供地模式。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和科技服务体系提升 " 四大行动 "。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力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量突破 300 家。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对审批事项能取消的取消、能下放的下放、能上网的上网、能秒批的秒批,力争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打造 " 政务 + 银行 " 一站式服务新模式。
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 " 侨 " 的文章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弘扬 " 侨 " 文化
加快建设潮汕华侨博物馆,探索建立一批 " 深专精 " 的华侨华人主题馆,深化 " 最美侨村 " 建设,开展 " 潮剧播种计划 "。
建设 " 侨 " 平台
探索建设数字虚拟潮汕家园,推进华侨试验区、" 侨梦苑 " 等涉侨平台建设,争取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在汕头举办。
创新 " 侨 " 机制
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规划设立华侨产业园、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和 " 华侨之家 "。
搞活 " 侨 " 经济
高标准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宝奥城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探索建设多式联运—单制跨境区块链平台。争取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范围。
坚定不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着力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构建 "3+2+2" 高铁通道和 "4+3+3" 高速公路通道。五年内完成投资 1000 亿元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十大工程 "。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构筑生态宜居、山水交融的城市景观。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行车道规划,积极打造地下连廊经济,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金平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龙湖区打造创新引领示范区;澄海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濠江区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潮阳区打造传统产业创新示范区;潮南区打造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南澳县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深化深汕深度协作
建立 " 每年十项深度协作示范性工程清单 ",推动两市 5 个方面 21 项合作事项落地实施。吸引一批深圳优质企业落地打造粤东总部园区。
引领带动汕潮揭都市圈
构建 " 一心两极一区 " 的都市圈发展格局,打造粤东消费中心,发展潮汕特色 " 夜间经济 ",建设覆盖全域的高品质现代化服务体系。打造临港空铁经济区。
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 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打造粮蔬、水产、畜禽 3 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03 万亩。打响牛肉丸、狮头鹅等 100 个农业品牌。推动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增扩建 20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
建成 100 个以上特色精品村,全域完成农村厕所改造提升任务。基本实现自然村内路面硬化。打造各具特色的 " 红色侨乡 "" 潮汕风情 " 美丽乡村风貌带。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到 2025 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 15 万元。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 50% 以上。
保持稳定长效脱贫
在 60 个镇(涉农街道)打造 " 五个提升 " 亮点工程。支持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推动老区全面振兴。
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市 着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 全力维护人民生命安全
● 持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 深入推进平安汕头建设
●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汕头
坚定不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着力塑造开放包容特区气质
加快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创建与城市品质提升深度融合。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弘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让淳厚诚实、重信守诺成为汕头市民的价值追求。规划建设美术馆、音乐厅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把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
保护传承 " 老汕头 " 历史文脉
打造小公园顺昌街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继续实施 " 八个一批 " 工程。推动潮剧潮乐人才培养。
积极发展全域旅游
构建 " 吃、住、行、游、购、娱 " 全产业链,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办好第三届亚青会,推动 " 体育 + 旅游 " 融合发展。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力建设美丽宜居生态汕头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
打造全国流域治污的样板典范。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 96% 以上。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建成 290 公里碧道。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支持青澳湾创建国家级海洋公园。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减污减排。形成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健全生态治理制度
高质量促进 " 三线一单 " 落地实施。建立碳普惠激励机制。严格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坚决对环境违法行为 " 零容忍 "。
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
大力推动就业增收
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 3.5 万人左右。大力推进 " 粤菜师傅 "" 广东技工 "" 南粤家政 " 三项工程。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支持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域 " 双高 " 院校。增加基础教育学位 16 万个。建成 3 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
建设区域医疗高地
建设心脑血管、肿瘤等 10 个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中医医院建成粤东中医诊疗中心。新增床位 1 万张以上。推进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 便民惠民服务。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织密兜牢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完善 " 三孩 " 生育、养育、教育等政策配套,设立公办幼托机构。优化区域引调水工程布局,保障潮阳、潮南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来源:汕头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