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一人一竹,凌波起舞。作为贵州遵义独竹漂非遗传承人,杨柳创新演绎传统技艺,在水面竹竿上跳舞。她的表演视频在海内外收获数千万次播放量。通过她的短视频,更多人看到独竹漂的优美,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
杨柳正在表演。资料图片
起伏的江面上,驾一叶扁舟尚且不易,若是站到一根竹竿上漂流呢?再试想,身着层层舞衣,在竹竿上抬腿、下腰、转圈,行进间自如表演呢?
这段走红网络的表演视频中,来自贵州省遵义市的 90 后姑娘杨柳,正在表演黔北地区传统技艺——独竹漂。视频里,她一袭长裙,挽着发髻,脚踩竹竿,在水面翩然起舞。视频获得上千万次点赞,并且走红海外,有外国网友感叹:" 这就是武侠小说里的轻功呀!"
7 岁学艺,落水千次练就 " 水上漂 "
独竹漂,又称独木漂、独木舟,发源于赤水河流域,是一项脚踩楠竹、漂行水上的传统技艺。古时当地人借助河道运输木材,为了追赶个别冲散的木材,逐渐练就这门技艺,后来发展成一种交通方式。随着时代发展,独竹漂又逐渐成为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和表演项目,具有竞技性与观赏性。
2009 年,赤水独竹漂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 年,赤水独竹漂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有许多传承人共同为这项技艺的推广努力着。作为遵义市区级非遗传承人,杨柳虽然只有 25 岁,已经学习独竹漂长达 18 年。
" 踩在竹竿上,关键是要保持平衡,最佳状态则是如履平地。" 杨柳的奶奶常划独竹漂锻炼身体,在老人的引导下,杨柳 7 岁第一次接触了独竹漂。起初练习的 3 年里,为了找准平衡点,杨柳落水数千次,还经常磕到竹竿,浑身青一块紫一块。
独竹漂一般由两根竹竿构成。一根踩在脚下,直径 15 到 20 厘米,长八九米。另一根则小得多,专门用于手持,既可保持平衡,又能当作桨用。" 为防止竹竿转动,站上去时,腿脚要同时发力,控制竹竿,再用手臂发力向前滑行,整个过程非常耗体力,平均每次要练两个小时。" 杨柳说。
一年四季,江边时常能看到祖孙二人的身影。从几秒钟到 1 分钟、5 分钟、10 分钟 ……10 岁那年,杨柳终于体会到独竹漂的乐趣," 第一次稳稳地站在上面,成功划了一段距离,那种感觉很奇妙,一点也不想停下来。"
创新呈现,融入舞姿增添别样魅力
" 独竹漂有点类似‘水上漂’,没见过的人第一次可能觉得新鲜,但看得次数多了,会不会感到乏味?" 千百次练习后,杨柳终于掌握了技巧,于是转而寻求表现方式上的突破,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柳决定结合自己的舞蹈特长,创新表演方式,尝试在竹竿上跳舞。
杨柳曾经上过艺校,学习过民族舞、古典舞等舞蹈。奶奶鼓励她:" 放开胆子试试,能不能把舞蹈的基本功用到独竹漂上?"
于是,杨柳开始从站在竹竿上做后抬腿练起。30 度、60 度、90 度,既要完成动作,还得保持平衡,练了大概 3 个月后,她抬腿的幅度越来越大,动作也越来越熟练。江边围观的人们纷纷称赞:" 这孩子是做这块的料!"
然而,想要顺利表演还要克服衣着方面的问题。" 除了要准备古典舞、民族舞服装,还得穿相应的舞蹈鞋,问题就在这儿,有些鞋子不能沾水,一下水就报废。" 杨柳苦恼许久,甚至还咨询过专业舞者,仍然没有办法。
怎么办?杨柳干脆拿个水盆,挨个给鞋子做防水试验," 用塑料袋、保鲜膜甚至雨靴的外皮,把鞋子包好,依次放到水盆里,结果撑不到几秒就得捞出来,因为都有漏水、渗水的迹象,不能完全防水。" 直到有一天逛街,看到小朋友在玩气球,杨柳眼前一亮," 回家一试,用气球套在脚上,果然防水效果很好。"
2009 年夏天,湖南省长沙市的一所游乐园里,杨柳迎来首次演出。" 真了不起,竹竿上还能跳这么好看的舞,好优美的中国风!" 听到游客的赞叹,回到岸上的杨柳格外开心。她坚信,自己的表演风格能让独竹漂更具魅力。
线上传播,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身着传统服饰,在水面迎风而舞;化身戏曲中的旦角,在赤水河畔一甩水袖;搭配旗袍,在漂流间隙呈现多样造型 …… 一竹载轻裳,起舞云水间。通过舞蹈 + 独竹漂的融合演绎,杨柳探寻着更多的创作空间。
" 传统服饰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希望更全面地展现中华文化之美,创新演绎中国风。" 杨柳前后购买了 20 多套服装和大量饰品,每次表演她都精心搭配。
" 为何不将表演内容做成短视频,传到网上?" 在朋友的启发下,杨柳决定试试网络传播,注册账号,将之前的表演片段制成视频发布。没想到," 第一条短视频的播放量超过 100 万次,第二条有 300 多万次,第三条甚至达到 2000 万次,每刷新一次都有惊喜。" 杨柳说。
这些短视频还被一些博主传播推广,在海外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让更多外国用户通过视频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 最开心的是,能让更多人看到独竹漂的优美,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 杨柳说。
随着短视频的走红,杨柳的演出机会明显增多。她认为,通过独竹漂可以呈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拓展更多发展空间,从而增加传统技艺的吸引力," 贵州每年有大量游客,我希望独竹漂可以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杨柳还有更大的计划,希望开设一个训练基地,既能让大众感受、体验独竹漂,同时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 如果人手充足,就可以实现多人同台表演,甚至编排实景演出,丰富演出样式。"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柴潇蕾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