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30 日上午,大湾区首个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领域协同创新平台——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在宝安区揭牌。该中心由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等国内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优势资源,通过紧密合作,开展土壤和地下水领域相关工作。
▲大湾区首个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揭牌。
上述协同创新中心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工程展示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赵勇胜、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何强、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李芳柏等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
11 月 30 日下午,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当天揭牌的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协同创新中心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近 200 名专家学者,以主题报告和企业交流的形式,共同探讨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认识和新成果,展示土壤修复行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案例,促进土壤修复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与修复》专题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污染物的行为特征、修复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他提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有机溶剂类、氯代有机物等典型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发生挥发扩散、沉积固定、迁移输运、转化降解等复杂的环境行为,危及人类健康。国外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经历了完全清除、风险管理、可持续管理三个阶段。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正着力研发高效、安全、低能耗、低成本、低碳排的修复技术,进入低成本、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原位修复为主导的新时代。他建议,加强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普查,加强土壤 - 地下水新型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暴露风险等研究,明确重污染区,实施精准修复。
当天,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以《我国主要土壤问题与对策》为主题开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舫以《废弃矿山地下水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为主题开展报告,吉林大学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赵勇胜以《污染场地风险管理若干问题》为主题开展报告,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李芳柏以《耕地重金属污染精准治理协同固碳提质及标准化应用》开展报告,畅谈业内最新进展。
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詹达美介绍,协同创新中心将为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培养人才,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土壤及地下水治理与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袁晔 受访单位 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