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 日,以 " 振兴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 为主题的 "2021 年贵州技能大赛——非遗技能大赛决赛 "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开幕。
开幕式当天,举行苗绣工组、芦笙制作工组的决赛,来自全省各地的 40 名绣娘、芦笙制作匠人现场角逐,展示技艺水平,随后将陆续举行银匠工组、剪纸工组、蜡染工组比赛。
苗绣
时间:12.1
12 月 2 日,来自全省各地的 26 名蜡染高手齐聚,各展才艺。精心准备,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除了展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外,还展示了高超的技艺,为前来参观的观众和参赛选手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此次大赛共设置五个工组,分别为银匠工组、剪纸工组、苗绣工组、蜡染工组、芦笙制作工组五个比赛组别。每个组别设一等奖 1 个、二等奖 2 个、三等奖 3 个,优秀奖 10 个。对一二三等奖颁发奖金和证书,优秀奖只颁发证书。一等奖奖金 10000 元 / 个,二等奖奖金 5000 元 / 个,三等奖奖金 2000 元 / 个。
十三五期间,全县游客接待人次累计为 5093.7 万人次,年均增长 15.1%;旅游综合收入 436.12 亿元,年均增长 19.8%。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雷山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扶贫优秀案例," 西江模式 " 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 40 年 40 事典型案例。全力打造,做强了 " 精品 " 创建工程,做大了 " 非遗 " 扶贫事业,抢抓雷山被列为全国首批 10 个 " 非遗 + 扶贫 " 重点支持地区的历史机遇,加快非遗事业发展,全县建有民族工艺品加工、生产工坊 50 家,其中 20 家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同时,坚持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 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 " 四级 " 非遗保护与名录申报。通过挖掘和申报,现有苗绣、苗年等 15 项国家级非遗名录,苗族服饰文化、苗族吃新节等 13 项省级非遗名录,苗族婚俗、苗族情歌等 19 项州级非遗名录,藤编、苗族扁担舞等 184 项县级非遗名录。巧用资源做实了 " 文旅 " 融合文章,立足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歌舞等 200 多项非遗项目,68 个传统村落和 59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成功打造了西江景区、郎德景区等民族乡村旅游点。
本次决赛从 12 月 1 日开始,将持续至 12 月 3 日结束。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一个保存苗族 " 原始生态 " 文化完整的地方,由 10 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
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这样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苗族喜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苗寨的风雨桥,顶盖青瓦,两侧建有美人靠,每一座风雨桥,各有不同的名称和来源。
苗寨的吊脚楼层峦叠嶂,气势恢宏,远远望去,如同一支大牛角或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嘎歌古巷内展现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黔东南土特产的精华。穿梭在嘎歌古巷内,可以体验 " 古歌堂 " 的情歌对唱、银饰制作,茶叶等活态文化展示点。
苗族蜡染是苗族传统技艺的瑰宝,素以做工精细色调素雅,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苗族蜡染所用的传统染料主要是植物,是纯天然的无毒染料,对身体无害。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 ,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淳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在苗族古歌中:就有 " 运金运银,打住撑天,铸造日月 " 的说法。
苗族刺绣都是无图作业,艺从心生,种类多,工艺精,而且想象丰富,造型奇特,色彩艳丽。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句老话说 " 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 ",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长桌宴是西江最为隆重的苗族宴席,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号称 " 千年不散的宴席 "。
来源 西江千户苗寨综合中国农民网雷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周欢 / 统筹 吴如雄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