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朱明飞 记者 刘伟娟)近日,2021 年全国 " 最美家庭 " 揭晓,南京市民姜爱舜家庭荣登榜单!现代快报记者获悉,这是一个祖孙三代都是火车司机的家庭,爷爷姜福临、父亲姜爱舜、孙子瞿俊杰(随母亲姓),从蒸汽机车开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开到高铁动车,见证了火车时速从 40 公里变成 350 公里。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时代铿锵前进的步伐,传递了中国铁路速度。
爷爷姜福临:新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
△姜福临瞭望线路
爷爷姜福临是新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在沪宁线上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那个年代,开火车看上去很风光,但背后艰辛只有铁路人自己知道。
"1978 年前,蒸汽机车是客货列车的主要牵引动力,父亲从 1956 年开始,就驾着老式蒸汽机车在沪宁线上奔驰,整整跑了 28 个年头。那一代火车司机是最苦最累的,驾驶室只有几平方,挤着司机、副司机、司炉 3 个人。" 姜爱舜说。
蒸汽机车靠烧煤将水变成蒸汽产生动力,需要经常往炉膛里面添煤。姜福临跑一趟车,从南京到南翔,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一趟下来,要添煤 10 多吨,全身衣裤被汗水湿透,煤烟将整个人都熏黑了。但是姜福临把自己与蒸汽机车融为一体,不仅把机车保养得好,还多次防止交通事故,获得了段 " 安全标兵 " 称号。
" 由于蒸汽机车锅炉像堵墙,挡住前方视线,父亲瞭望线路必须打开窗,将半个身子探出去。夏天还好,冬天就遭罪,如果再遇上雨雪,脑袋淋湿冻透是那个时代开火车常有的事。" 姜爱舜回忆道。
父亲姜爱舜:35 年安全行车 400 多万公里
△姜爱舜确认信号
蒸汽机车因动力不足、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 世纪 80 年代初,逐步被运用效率高、速度更快的内燃机车取代。1983 年,姜爱舜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南京东机务段担任 DF4 型内燃机车学习司机,后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司机。驾驶机车 35 年来,他安全行车 400 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100 圈。这期间,他还带出了 10 多名徒弟,有的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安全管理岗位。
与姜福临开车相比,姜爱舜工作条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燃机车靠柴油机为动力,驾驶室不仅宽敞明亮,视野开阔,而且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车上装有电风扇,后来又配了空调,列车运行速度也大大提升。
2006 年 7 月,随着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完成,姜爱舜转型开 SS4、HX1D 电力机车,牵引时速 100 多公里的旅客列车。电力机车热效率更高,行驶噪音低。不仅如此,线路上的钢轨改为无缝钢轨,舒适度明显提升。车上还安装了 " 准恒速 " 运行装置、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使驾驶机车更简便,行车安全更可靠。
" 驾驶内燃机车,常年一身柴油味,而电力机车干净、节能、环保,车上还配有微波炉、冰箱、卫生间等,更加人性化。" 姜爱舜说,过去开蒸汽机车,因为吃饭问题难解决,司机常年要拎个 " 猪腰子 " 饭盒,方便热菜热饭,如今值乘途中统一供餐,吃饭问题迎刃而解,司机也告别了 " 猪腰子 " 饭盒。由于劳动强度下降、效率提高,一趟车司机也从 3 人减为 2 人,有的机车还实现单人操纵。
孙子瞿俊杰:开上中国最快的高铁 " 复兴号 "
△瞿俊杰正在接车
" 爷爷开火车,爸爸开火车,我长大了也要开火车。" 在家庭熏陶下,孙子瞿俊杰小时候就对火车产生美好向往。2009 年,瞿俊杰毕业后,毅然选择了铁路,走上和爷爷、父亲一样的道路——开火车。
不过,瞿俊杰与爷爷、父亲不同的是,他开车没几年就实现了 " 三连跳 ":2010 年,他担当 HXD2B 电力机车,在京沪铁路南京至常州间牵引货物列车;从 2015 年开始,他驾和谐号动车组驰骋京沪线;如今,他驾驭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大江南北。
" 动车比电力机车更智能化。在操纵方面,实现从 LKJ 向 ATP 转变,也就是从智能驾驶逐步向无人驾驶方向发展。ATP 有两套系统,如果一套出毛病,会自动切换到另一系统,实现安全双保险。同时,车载监控装置,会实时显示行车信息,便于故障更快更准地处理。" 瞿俊杰说。
让瞿俊杰尤为自豪的是,自己参加工作时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这些年,他不仅亲眼见证中国高铁成网,还驾驶动车让无数旅客安全、舒适地到达目的地。
出勤时远处万家灯火,退勤时已到晨曦初露。由于祖孙三代工作特性,他们家与其他家庭不一样,逢年过节总是提前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聚在一起,所谈话题也离不开规章、行车、安全。这么多年来,时代变了,车型变了,但姜家三代人的敬业进取精神和浓浓的安全责任意识却始终未变。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