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1-12-06
揭秘!通讯网络诈骗“工具人”竟然是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诈骗流程日益细化

诈骗台词愈发专业

诈骗对象更加精准

已然形成一条完整的灰黑产业链

" 骗取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洗钱分赃 "

在各个环节

都有一批 " 幕后工具人 "

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一份工作外的小外快

殊不知

这却成为这条灰黑产业链的

" 通讯网络诈骗帮凶 "" 工具人 "

这不,最近在我们宜兴

就有一位通讯网络诈骗 " 工具人 " 栽了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被告人谷某,为谋利将自己的银行卡出售给他人用于通讯网络诈骗,被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 8 个月,并处罚金 5000 元。

案件详情

1977 年出生的被告人谷某,是浙江天台人。2021 年 1 月,在境外的谷某妻弟与其微信联系,要求其办几张银行卡用于资金支付结算,并承诺给予其每张银行卡 1500 元的好处费。

见有利可图,谷某在明知其妻弟可能用银行卡从事违法交易的情况下,仍予以答应,并将自己名下的一张中国工商银行卡及 U 盾寄给了对方。

前不久,我市一女子前往市公安机关报案,称其被诈骗十余万元,民警随即展开调查,发现涉案资金汇入谷某的中国工商银行卡内后随即就被转走。

后经调查,共有 65.4 万元诈骗赃款打入被告人谷某出售的银行卡内后被转走,而且赃款至今尚未追回。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便利,

信息网络犯罪也大肆猖獗,

但是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市人民法院法官表示: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 2015 年《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设的罪名,针对的就是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尤其是近几年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呈上升趋势,帮信行为进一步助长了通讯网络诈骗的嚣张气焰,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对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犯罪,法官表示," 帮助 " 这个词并不永远都是好意,如果被用在犯罪前面,那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广大市民要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不要轻易把个人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随便借给其他人使用,更不能在明知对方可能涉嫌违法犯罪的情况下,就把这些个人隐私信息出借、出售、出租给他人使用,千万不能因为一时贪婪而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撰稿:刘思俊

制作:管静

图片源于宜兴市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宜兴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看宜兴

相关标签

微信 网络诈骗 产业链 个人信息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