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6 日,记者从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获悉,此前该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人员在对双河洞进行联合科考时,发现了大熊猫桡籽骨(伪拇指)化石。该发现表明,至少在距今 10.2 万年前大熊猫已进化出了与现生大熊猫近乎一样的 " 伪拇指 "。
双河洞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目前已探明长度超 300 公里,是亚洲第一长、世界第四长的洞穴,也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其内部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而且 78 个洞口相互串联,可为大熊猫居住提供适宜的洞穴环境。
据悉,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贵州科学院就已开始对该洞穴进行科考。几年前,贵州科学院山地研究所科研人员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科研人员在双河洞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了 2 具完整的大熊猫骨骼化石,并从中发现了 " 伪拇指 " 化石。经测量,其大小和现生大熊猫的相差无几。近日,英国 SCI 期刊《历史生物学》刊登了相关的科研成果。
大熊猫在抓取竹子进食方面,四肢显示出了一个特殊的演化适应现象:与其他熊类相比,大熊猫手掌多出一个 " 拇指 "。该 " 拇指 " 是桡籽骨增大而成的非真正意义上的拇指,与其他五个 " 手指 " 合力抓取竹子,被称为 " 伪拇指 "。
现生的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生性喜食竹子。此前,由于缺乏化石证据,大熊猫从何时过渡到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时代还没有很好地确定。在绥阳双河洞发现的桡籽骨(伪拇指)化石,为了解大熊猫食竹特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 这 2 具大熊猫化石的保存完整度极高,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罕见。牙釉质测年数据显示,一个生活在距今 10.2 万年以前,另外一个生活在距今 4.9 万年以前。"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截至目前,在双河洞内发现的大熊猫化石个体近 30 个。王德远表示,本次新证据的发现,反映出当时大熊猫已经具备了像现代大熊猫一样灵活地使用前掌抓取竹子的生理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大熊猫食性特征演化的认识。
来源 天眼新闻
编辑 陈问菩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