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1-12-14
快快评丨“星巴克式迷信”被击得粉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星巴克事件将坊间普遍存在的 " 星巴克式迷信 " 击得粉碎。

12 月 13 日有报道称,记者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 " 言传身教 " 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 " 延保 " 一周;以及承诺 " 开封后不过夜 " 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这些问题有没有让一直自诩品牌标准为 " 行业天花板 " 的星巴克无地自容,外界并不知晓,但显然,星巴克已经感觉到大事不妙。

当日中午,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表示,已经关注到有关无锡星巴克两家门店的报道,深感震惊。" 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 星巴克自身规定,旗下门店每天进行食品安全自查,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第三方突击检查,20% 门店将接受第二次飞行检查,但还是没有杜绝问题。一个城市有两家星巴克门店出问题,比例并不算小。不知道此次所谓的调查是怎样的调查,难道又是 " 天花板 " 级别的调查吗?

显然,星巴克恐怕对自己的门店管理具有一种迷之自信。这是首先应该打破的 " 迷信 "。

的确,作为唯直营拒 " 加盟 " 的管理模式,看上去是有一种管理优势存在的。但门店在受到营业额和利润率等方面严格考核的情况下,完全按规矩来,主动报废过期食材,必然影响门店的绩效,因此门店若想动歪脑筋以自利,并不缺乏动机。

需要提醒的是,2015 年,星巴克曾被媒体报道过 " 活虫 " 月饼事件。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上,对于星巴克咖啡有异味,导致饮后不适的投诉更不在少数。

作为全球领先的快消咖啡品牌,承认自己的管理机制是有严重漏洞的,而不仅仅是 " 个别门店 " 存在问题、偶然被爆,自然是挺难的,但这个关,必须过。星巴克必须认识到,自己笃信的管理模式,如果不做大动作改良,就难以避免类似问题的爆出。

此次事件,对消费心理的戕害也非常明显。很多粉丝简直不敢相信,这样一家大品牌也能出问题。这种朴素的 " 迷信 " 视角说明,对自带 " 金光 " 品牌的盲目信任有可能伤害到自身。质量管控水平,和品牌大小没有绝对关系。小作坊可以造出美味安全食品,大企业也可能屡屡 " 翻车 "。消费者唯有理性看待、科学认知、积极维权才是正题。

更为重要的是,此事经由媒体暗访才水落石出。这再次提醒有关监管部门,千万不可放松对大品牌、" 洋品牌 " 的监管。近年来,随着相关领域监管趋严,一些著名企业的产品相继被送上食品安全 " 黑榜 "。事实说明,大企业的自觉也是靠不住的,在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的前提下,所谓的 " 天花板级别 " 管理也可能是纸老虎。唯有继续加大监管力度,依靠消费者的支持与配合,积极主动紧盯各类线索,追踪问题根源,将一个个假模假样的问题 " 门店 " 给揪出来,才能遏制乱象,还消费者一个公道。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展开行动,令人期待。愿此类行动不只是运动战、一阵风。

长期以来,星巴克备受推崇。但值得提醒的是,在食品安全领域,永远没有 " 神 "。一旦被人为送上 " 神坛 ",也许不是什么好事。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星巴克 食品安全 维权 开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