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12-14
深晚报道 | 深圳机场卫星厅建设多项技术创新开国内先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为深圳机场 " 十四五 " 期间第一个建成投用的重大基础设施,深圳机场卫星厅历时近三年完成建设,期间深圳机场带领各参建单位,克服疫情影响、不停航施工等困难,在民航机场工程的 BIM 应用、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是深圳机场通航以来施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协调难度最大的不停航施工项目,创下了深圳机场通航 30 年来不停航施工安全的最好施工纪录。

国内机场中率先应用 BIM 技术

深圳机场卫星厅建设工程包括卫星厅主体工程、配套工程、供油工程三部分,属于大型施工工程,专业性极强,工序穿插也复杂多样。为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深圳机场在国内机场中率先 " 全过程、全专业 " 引入 BIM 技术,辅助进行卫星厅施工管理。通过 BIM 技术开展全专业 BIM 深化设计,进行了管线综合、空间优化,通过可视化交底以及施工模拟等应用,实现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据深圳机场卫星厅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BIM 技术贯穿了深圳机场卫星厅设计、施工和运维各个阶段,施工中通过 BIM+VR 技术进行三维立体的可视化漫游,直观地感受卫星厅建成后的效果,相关部门也能通过 VR 体验后对卫星厅装修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设计方案落地实施,实现了建筑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共享,有效增强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提升了管理效能。卫星厅工程相关项目曾先后在国内外不同赛事中斩获 " 最佳航站楼项目 BIM 应用奖 " 等 8 项大奖。

创新技术开国内先河

深圳机场卫星厅项目 2018 年底开工,当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时,遇到了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但这并没有打乱卫星厅的施工进度。2020 年春节后,深圳机场卫星厅成为深圳首批复工复产的重大项目。同时,项目抢抓疫情期间机场航班量相对低位运行的 " 空窗期 ",通过及时调整优化跑道运行模式,在确保安全运行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作业时间,加快软基处理和站坪等不停航施工,为卫星厅项目顺利完工创造了条件。

▲深圳机场卫星厅

除了不停航施工,卫星厅桩基施工工程也是项目建设难点之一。由于深圳地铁 11 号线贯穿深圳卫星厅正下方,项目开工时,便面临与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距离过近的难题。" 卫星厅桩基工程需在两条地铁区间隧道之间打入 18 根灌注桩,且桩与地铁隧道最小的净距离只有 35 厘米,只能‘见缝插针’,远超国内同类项目的极限。" 据深圳机场卫星厅项目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地铁运营安全,同时也保证项目施工开展,项目团队研发出 " 紧邻已运营地铁间桩基成孔施工微扰动技术 ",能够在最大限度保障地铁隧道安全的情况下,确保卫星厅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而桩基施工的成功,无论技术还是难度,均开全国同类施工先河,共获得四项专利。

获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

在新一轮机场扩建项目建设中,深圳机场坚持将绿色发展融入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努力打造绿色机场示范工程。作为深圳机场新一期扩建工程首个建成的重要设施项目,绿色贯穿了项目建设全过程,卫星厅项目也获得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深圳机场卫星厅内部

在建造上,卫星厅延续了 T3 航站楼的节能设计,玻璃幕墙表面覆盖了遮阳构件,东西方向设置内遮阳,能实现节能和建筑艺术的平衡。此外,机坪所有助航灯光灯具均采用高光强、低能耗的 LED 光源,不仅节能减排,同时也为全场实施Ⅳ级(最高级)机场高级场面引导与控制系统做好灯具预留。

" 我们以机场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核心,打造生态友好型绿色机场。" 据深圳机场卫星厅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卫星厅建设中,深圳机场创新运用 " 建筑废弃物减量化破碎+再生石粉全自动压砖+再生混凝土搅拌 " 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的固体建筑垃圾进行减量化和资源化综合处理,实现建筑固体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建设过程使用了近 25% 的再生碎石及石粉、60% 的再生砖、100% 的再生混凝土和石马,以及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4000 方,综合利用率提高至 95% 以上,且对建筑固废处理实现了零排放,综合效益十分可观,这种 " 就地取材、就地消化 " 的绿色循环模式也获得业内认可和推广。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通讯员 石道雄 王钟雪

相关标签

卫星 深圳 地铁 技术创新 航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