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集》
【清】范能濬 编集
薛正兴 校点
凤凰出版社
2019 年 09 月
内 容 简 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岳阳楼记》中这句千古名言,是他一生立身为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为之奋斗终身的思想理念的集中升华。
《江苏文库 · 精华编》整理的《范仲淹集》,包括文集、别集、奏议、尺牍、年谱、言行拾遗事录、鄱阳遗事录、义庄规矩、褒贤集等。
文集部分以古逸丛书三编所收北宋刻本为底本。其余部分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范氏家塾岁寒堂刻《范文正公忠宣公全集》的《范文正公全集》本为底本,由范文正公十九世孙范能濬编集。
康熙本《范文正公全集》,全书包括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二卷、尺牍三卷、年谱一卷、年谱补遗一卷、言行拾遗事录四卷、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义庄规矩一卷、褒贤集五卷、补编五卷,共计四十八卷。
康熙本是在元明旧本的基础上加以改编整理的本子,它收集篇目最多,编次更为合理,校勘比较精善,是学界公认的善本。
作者简介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故,母亲谢氏贫无所依,只得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省邹平县)朱文翰。范仲淹改姓朱,名说,在朱家长大成人。朱文翰养育、训导这个继子,期望他成大器。
仲淹不负厚望,发愤苦读,留下了安乡 " 书台夜雨 "、长山 " 划粥断齑 " 等很多励志故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以 " 朱说 " 这个名字考中进士。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奉母命归宗复姓,在上表中引用范蠡、范雎的故事:" 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
范蠡离开越国隐于陶,改姓朱,人称 " 陶朱公 ";范雎入秦,改名张禄。这都是范氏改换他姓的事例,引用得非常贴切。
范仲淹改为范姓后,并没有忘记朱家 20 多年的养育、教诲之恩。他对朱氏兄弟子侄视同家人,关怀备至,亲密无间。保存至今的范文正公尺牍中,与朱氏书就有十五帖之多,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到泰州,任西溪盐仓监官,掌管盐税。他积极上书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尽快修复捍海堰。张纶推荐他当兴化县令,主持修堤工程。
首期工程中,时值隆冬,气候恶劣,惊涛汹涌,冲垮堤岸,工程受挫。范仲淹与滕宗谅同主事。他不畏艰险,力陈修复堤堰的益处,得到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发运副使张纶的支持。在胡、张的主持下,第二年八月再次兴工。历时三年,这条直贯通泰楚三州、长达 150 里的捍海堰终于屹立在黄海之滨。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被擢升为参知政事。" 庆历新政 " 由此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法制等各领域,大体可归纳为澄清吏治、培育人才、富民强兵、加强法制等四个方面内容。
尽管新政为时短暂,功败垂成,却产生了积久弥深的重要影响。其影响之一,就是为 24 年后的规模更大的 " 王安石变法 " 作了精神上的准备。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整理自《江苏文库 · 精华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