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 84 人的教师团队,致力于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培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螺岭 " 生活化课堂 " 特色教育模式基础上,螺岭道法科组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依托课堂,渗透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正确思维方式、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修身养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渗透道法教育
从曾经的品德与社会,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道法科组与螺岭已携手发展 40 年。40 年致知力行、砥砺奋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紧跟时代步伐,追逐教改春风,在发展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罗湖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杨柳与外来学习嘉宾莅临螺岭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是综合素养,是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道法教育中,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教育,都不仅是教给学生写在书本上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还要注重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法治意识和实践智慧,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螺岭道法科组通过构建文本与生活的关联、创建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升生活化的情感、建立生活化的课堂评价等方式,确定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从生活情境入手,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生活的智慧。
▲徐忠敏老师作跨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分享
同时,道法科组通过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与自身、与他人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正确思维方式、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道法课堂和实践活动中学习具有道法学科特征的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成为修身养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陈露华老师道法课堂
此外,道法科组通过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探究态度,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在特定情境中去构建道德与法治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同时,道法科组将道法课堂与劳动技能教育活动结合,让生活激活知识、丰富学生情感,用生活情境打动学生、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 教 "" 研 " 相辅让道法学科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螺岭道法科组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热情高涨的优秀团队,现有道法教师 84 人,其中专职道法教师 1 人,有深圳市兼职教研员品德中心组成员 1 名,罗湖区道德与法治核心团队人员 2 人,高级教师 8 人。
近年来,道法科组大力开展道德与法治百花奖学科大赛,鼓励一线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将教学百花奖与小课题研究有机结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以 " 聚焦问题—前人范例—确定课题 " 的帮扶方式助教师完成课题研究,打破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界限,将课堂延伸到生活,生活反馈到课堂,将道德与法治发展成为帮助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言行一致的学科。
▲李莹老师参与道德与法治百花奖
其间,螺岭道德与法治学科一共取得 1 项省级课题、9 项市、区级课题的重大科研成果;组织教师参与教学技能大赛、论文撰写评比、项目式学习等活动并获奖 30 余次;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法治故事比赛,获奖 4 次;多次组织骨干老师参与市读本编写、实践指导手册编写、党史教育读本编写。此外,科组内的李莹、彭曼婷、胡启文等教师参加区、市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技能大赛,并荣获市区一等奖。
▲李莹老师参加深圳市品德青年教师技能大赛
40 年春华秋实,科组教师希望道德与法治学科能继续在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为螺岭学子提供言行的指导和价值观的引领,继续深入生活化教育,通过寻找生活的切入点,使学生体验 " 真 " 起来;捕捉生活现象,让教学内容 " 伸 " 开来;用互联网 + 多媒体手段,令思政教学 " 活 " 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 " 实 " 起来;创设生活情境,在具体的体验中 " 悟 " 出来,以此让道法课堂指向学生生活,让学生生活照亮道法课堂。
深圳晚报记者 李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