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国家出现 " 奥密克戎 " 变异株,国内散发病例频发高发。加之冬季气温偏低,呼吸道疾病多发,元旦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 的压力依然较大。兰州市卫健委多点发力筑牢织密防护网,全力以赴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坚持 "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 总策略、" 动态清零 " 总方针,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 " 哨点 " 作用,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做到逢进必扫场所码、必查健康码、必测体温,必问流行病学史,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和应急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对检测发现的阳性病例,坚决做到 " 逢阳必报、逢阳即报、接报即查 "。
二是做好核酸检测。通过三方机构、县区自筹等方式千方百计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做好应对不同人口规模核酸检测准备工作,做好储备核酸检测试剂、核酸采样检测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市级储备 2000 人左右的专业采样队伍和 50 人的核酸检测队伍,并分梯队分层编组,一旦发生疫情,确保快速调度、迅速到位。
三是运用信息化助力防控。督促指导各区县充分利用好省级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紧盯平台中区域协查、时空伴随信息,由各区县对推送来的信息逐条核实并及时推送社区,由社区干部、民警、公共卫生、网格员组成落地核查队,上门找人、核查管控。确保当日全部排查管控到位、事不过夜。全面推广 " 场所码 ",通过扫 " 场所码 " 记录相关信息,便于及时调整管控措施和精准快速流调排查。
四是加大院感防控。按照《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新冠肺炎院感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督促医院建立健全 " 四项机制 "(专业团队年度评估机制、定期抽查检查机制、医疗机构 " 一把手 " 负责制和每月研究机制、追责问责机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规范,严防院内感染发生。严格实行一患一陪护,所有住院患者和陪护必须具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非必须不探视、非必要不陪护。实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医等措施,避免人员大量聚集。
五是提升流调溯源。分层分级组建 " 三公 " 紧密协作的高水平流调队伍,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作用,市级建立 2 支以上且不少于 50 人的流调队伍,各区县建立 5 支以上且不少于 25 人的流调队伍,每队负责 1 例病例流调,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切断传播链。
六是加快疫苗接种。对前期已完成疫苗接种程序满 6 个月人群开展加强免疫,提高 60 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会同教育部门制定 3-11 岁接种计划,有序组织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接种,年底前完成 3-11 岁人群全程接种工作,加快构筑全民免疫屏障。
七是压实 " 四方责任"。指导各行业部门要按照《兰州市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兰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引》等要求落实好防控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弥补短板弱项,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尽其责,形成 " 人人都起来负责 " 的浓厚氛围,堵塞防疫漏洞,确保万无一失。
八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针对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规律,积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人居环境,引导群众遵从勤洗手、用公筷、戴口罩、不聚集、保持距离等健康防护措施。整合社工委和爱卫会、公卫会力量,探索推进 " 三委融合 " 模式,依托机关党员进社区力量,建立一支应对重大疫情的专群队伍,将科普宣传、人员组织等功能延伸至基层防控领域的神经末梢,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防线。
九是强化科普宣传。根据全国中高风险区、阳性病例流调轨迹、区域协查等情况,每日及时发布防控提醒,如引导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区,强调密接人员、轨迹交集、红黄码人员主动报备和管控等事项。
十是储备充足物资。做好口罩、防护服、医用口罩、消毒试剂、耗材等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保供工作。督促各区县按照常住人口每万人不少于 20 间的要求,储备规范设置 " 三区两通道 " 的隔离点配齐工作人员,配备视频监控、门磁预警等技防设施。对密接和次密接者排查出后,确保在 8 小时内运转到集中隔离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编辑丨周言文
责任编辑丨孙悦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