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8 日,一个深秋里平淡无奇的日子,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兰州。从彼时起至 11 月 27 日甘肃本轮疫情中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救治清零,再到 12 月 11 日最后两名患者康复出院,兰州人一起走过了 40 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在这些充满艰辛又不乏温情的日子里,全市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抗击疫情,取得了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充分诠释了兰州担当,更加坚定和鼓舞了全市人民 " 聚精会神、奋斗追赶 " 的自信与力量。
目前,转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兰州正恢复生机。我市依托现有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按照 " 完善工作体系、强化队伍素质、提升实战能力 " 的总要求,优化调整卫生应急队伍,加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提高装备和物资保障水平,逐步强化基层、医疗、疾控、监督各支卫生应急队伍综合能力。阳光总在风雨后,齐心协力现彩虹,每一份付出都会汇聚成一股磅礴之力。在党旗的引领下,各方守业尽责、担当作为,让初心使命在坚守中绽放光华,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 三色交融 " 绘制战疫画卷
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兰州市卫健系统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构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钢铁长城,党旗红、天使白、卫监蓝 " 三色交融 " 绘制出战疫最美画卷。
在与新冠病毒较量的日子里,市卫健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大力发扬伟大抗疫精神,昼夜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分兵把守,严防死守,市卫健委系统先后成立临时党支部 8 个,成立党员先锋队 44 个、志愿服务队 22 个,设置党员先锋岗 98 个,用实际行动彰显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听党指挥、不畏艰险、守护健康、作风优良的形象。
核酸检测能力作为落实 " 四早 " 的重要手段,疫情暴发后,我市根据每日核酸检测任务着力提升最大日核酸检测量,引进 7 套移动 PCR 方舱实验室助力全市大规模核酸检测,市域内单人份日最大检测量达到 44.9 万管,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赢得了时间。
兰州市仅用 48 小时改造完成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用 36 小时改造完成定点康复医院,面对重症患者多、救治任务重的现状,积极协调省级医院、市州其他医院支援定点医院救治工作,始终坚持 " 四集中 " 原则,推动中医药深度介入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坚持同质化、规范化治疗,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
疫情爆发后,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闻令而动,建立市级下沉指导、县区协调联动的监督机制,采取夜查、明查、突击查、驻点查 " 四种方式 ",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院感防控、重点场所、重点领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进行拉网式督导检查,筑牢织密疫情防护网。
时间和病毒赛跑的流调与核酸检测
疫情初起,市卫健委迅速成立流调组 53 个,配备流调人员 322 名,全面摸排确诊病例在我市活动轨迹。
10 月 18 日,接到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核酸检测阳性的报告后,市疾控中心马上启动《兰州市新冠肺炎防控应急预案》,迅速安排人员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疑似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经复核结果阳性后,将其转运到定点医院,随即调查其行动轨迹,寻找传染来源,同时排查密切接触者情况,对下一步管控做足准备。
流调队伍第一时间全面了解、掌握确诊患者最真实的流行病学信息,为密接人员排查、疫情研判及疫点处置提供最专业、精准的基础信息支撑,需要对每个检测为阳性的人员进行 14 天的行动轨迹调查,追溯病毒的传染来源,同时对这些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管控以防病毒扩散。
快速、高效的背后,与核酸检测实验室的那群与时间赛跑的 " 幕后英雄 " 密不可分。疫情爆发期间,每个核酸检测实验室都在争分夺秒,昼夜不停,检测人员全天候坚守岗位,为防控工作提供迅速准确的核酸数据。
入夜,这个城市的每个核酸检测实验室里都是灯火通明,工作人员 " 全副武装 " 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核酸样本检验。从样本的签收、录入、试剂配制、摆管、样本震荡、样本静置、加样本至提取板、核酸提取、加扩增模板、扩增检测、结果判读、报告审核、数据上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检测人员严谨细致,全神贯注。
治疗康复:采取中西医结合 " 一患一方案 "
治疗、康复,是面对疾病的一个永恒话题。
白衣天使,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群体,尤其是这两年,无论是疫情突发,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一批批医护人员奔赴定点救治医院,忙碌穿梭的身影中,闪现着去年支援武汉的 " 老兵 ",还有病房里可爱可亲的 " 临时妈妈 "" 临时女儿 ",眼前那一抹白色,给病患力量,让人们安心。
" 今天是个令人欣慰的日子,随着最后两位确诊患者的治愈出院,宣告我省本轮疫情中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救治清零。"11 月 27 日下午 2 时许,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于博宣告。
甘肃省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共有 144 名患者,最大年龄 88 岁,最小年龄 1 岁 8 个月。26 例重型,2 例危重型,无死亡,无插管,无 ECMO。其中,兰州市二院雁滩分院治愈出院 137 人。
" 自疫情发生以来,兰州市二院雁滩分院救治的确诊病例中,兰州市 83 例,其他市州 54 例;重症患者 23 例,危重症 2 例;年龄最大 88 岁,最小 2 岁。我们取得的胜利是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省市专家组的精心指导下,在省、市卫健委的鼎力支持下,在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取得的。雁滩分院作为我省定点救治医院,全院上下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体现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白衣天使精神,圆满完成了此次抗疫任务,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 于博接受采访时表示。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唐艳萍告诉记者:" 在国家省市专家组的指导下,我们采用综合治疗模式,采取中西医结合," 一患一方案 " 对患者进行治疗。出院前,我们已经与康复医院就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对接,这样可以保证治疗、康复的 " 无缝对接 ",更好地延续治疗策略。"
疫情发生后,市卫健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督导组和省市联防办的工作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积极使用中医药,积极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防控常态化:着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本次 " 两会 " 上,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面临的难题,政协委员们也十分关注。市民建在《关于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提案》中建议:我市应进一步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采购和管理平台,由应急部门牵头,统一资金、物资产能统筹调配,通过高效、公平的政府采购方式,确保合理高效采购、科学管理。此外还须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针对疫情期间暴露出中医药、疾控等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眼长远,有备无患。针对核酸能力检测水平等常态防控措施,市九三学社也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市疾控实验室建设 提高应对疫情处置能力的提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加快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兰州市卫健委已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自救方案和支援救援方案,初步形成了由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若干卫生应急专项预案、处置流程、工作规范组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市卫健委从市属各医疗单位抽选 219 名医务工作者组建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包括呼吸科、骨科、儿科、公共卫生等 40 多个专业、260 余名专家在内的市级专家库,遴选 35 个专业的 73 名专家组建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从各区县医疗单位抽选医务工作者组建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进一步细化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以应对突发事件个人携行装备、野外生存所需物资等储备为主,加强卫生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确保卫生应急物资能够在第一时间调运出库,配送到一线,切实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