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 月 21 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贵阳市乌当区 奏响 " 强省会 " 最强音 开创 " 活力新城 " 新未来》。
大健康产业日益壮大,处处涌动着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一圈两场三改 " 扎实推进,处处都是美好生活的民生图景。
围绕 " 四新 " 主攻 " 四化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千方百计强产业、强城镇、强民生、强生态、强人才,当好 " 强省会 " 先锋队、主力军,以打造 " 五个新高地 " 为抓手,高质量建设 " 美丽乌当 · 活力新城 "。
抓产业谋产业强产业
为 " 强省会 " 的乌当实践筑牢根基
乌当区以增强实体经济动力、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围绕健康医药和电子信息制造 " 一主一特 " 产业定位,以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总引擎,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任务、第一推动力、第一工程,聚焦健康医药产业,加大大健康医药制造企业支持力度,促进健康医药集群发展,加快建设贵州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加速形成中药生产加工、医疗器械制造、物流集散等为支撑的产业集群;聚焦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力发展基础元器件、电子材料、机电组件等产业,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新天电子元器件产业园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中高端电子制造集聚区。
今年 1 至 10 月,乌当区实现医药制造业总产值 44.76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 33.22%,力争到 " 十四五 " 末,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达 200 亿元;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 59.99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 44.52%,力争到 " 十四五 " 末,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 200 亿元。
以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稳定器,乌当区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组织、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奋力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以打造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动力源,乌当区走好旅游富民、优质发展新路,坚持以全域旅游视角引领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
推进 " 一圈两场三改 "
绘就美好生活底色
乌当区抓细抓实 " 一圈两场三改 " 建设,扎实推进农村 " 五治 " 工作,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有更多获得感与安全感。
深入实施城市 " 一圈两场三改 " 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把关乎民生的实事办得更细、更好、更实。在 " 一圈 " 上,围绕 " 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 ",按照补齐缺陷、提升弱项原则,初步划定 10 个 15 分钟生活圈,总面积约 24.62 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 24.2 万人。在 " 两场 " 上,强化项目带动和建设维护,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在 " 三改 " 上,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民生治理有 " 温度 "、城市发展保持 " 烟火气 "。
用真心为民服务,用行动践行宗旨。乌当区扎实推进乡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 " 五治 " 工作,把民生工作做到实处。
打好规范建房攻坚战,对存量农房进行分策分批改造,整体提升农村风貌水平;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农村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 " 三水同治 ";打好垃圾分类减量阵地战,促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引导村民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坚决整治陈规陋习,促进社风民风持续改善。
一个个看得见的民生工程、一件件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绘就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乌当民生画卷,让 " 美丽乌当 · 活力新城 " 的民生底色更加绚烂。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段筠 实习生 陈庆庆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