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DS""AWSL"" 绝绝子 "…… 这类网络语言已流行一阵子了。
在电视综艺上,经常可以看到嘉宾被提问 " 你知道 YYDS 是什么意思吗 ",有的人一点儿也不知道,有的人不知道但装知道,有的人知道但装作不知道。这些复杂的反应,是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人群发生 " 冲撞 " 后产生的微妙状况。
这种微妙状况可以将公众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觉得这是赶时髦,是放下架子朝年轻人靠拢;二是内心持不认同,但这些语言又实在太过流行,不能公然批评;三是持反对态度,认为有些网络流行语浅薄且无趣,容易让人患上 " 语言贫乏症 "。
" 语言贫乏症 " 正是随着 " 梗文化 " 的流行而产生的,而 " 梗文化 " 又包括了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段子等多种形式。
在网络上,流行语的制造者通常是年轻人,他们热衷于 " 造梗 " 的原因,和他们的年龄属性、心理特征是吻合的。一方面,他们急切地想要在网络上拥有发言权,与强大的平台与媒体、公众人物等去竞争话语空间;另一方面,他们也期望通过制造一种 " 社交屏障 ",形成自己的圈子,并逐渐跑马圈地,去占领更多的互联网领地。由于互联网带有天生的年轻人特质,所以他们制造流行语的做法总是百试不爽,并且在每一轮新流行语的生产过程中,体会到了巨大的快乐与成就感。
" 梗文化 " 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有些网络流行语会激活传统文化当中被遗忘的部分,在 " 囧 " 最流行的时候," 槑 " 和 " 烎 " 等古汉字也走红中文互联网,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 烎 " 的含义更多地由 " 正义感、良心、责任 " 等词汇来组成,这个字的 " 开火 " 结构,指向的也并非表面意思的谩骂,而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对一些不公、偏见、灰暗等予以批判。
另外一些诸如 " 杯具 "" 活久见 "" 人艰不拆 " 等流行语,在其制造的狂欢表面下,也让网民隐藏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的机会。这几个词也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种呈现,它既蕴含了苍凉、无奈、悲伤,又包括调侃、幽默和自我安慰;它带有嘲弄意识,也富有批判精神,它让人看到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是一个拥有鲜活生命、丰沛情感、活跃思想的庞大群体。
近年来,脱口秀节目风生水起,成为 " 梗文化 " 最新鲜的构成。中国的脱口秀文化其实是网络起哄文化、吐槽文化、弹幕文化、网红文化的综合体,通过 " 女工梗 "" 双胞胎梗 "" 直男梗 "" 离婚梗 "" 谐音梗 ",成功地制造出只有 " 自己人 " 才看得懂的神秘感,使得 " 讲梗 " 成为年轻人心照不宣的秘密。通过脱口秀,年轻人获得了一种更深的共鸣和一种集体在场感。
但不得不承认," 梗文化 " 的确是泥沙俱下,"YYDS""AWSL" 等网络新词的流行便是代表,这些词与此前多年的网络流行语非常不同的是,它们的创造初衷与流行痕迹有了低幼化倾向。如果只是像 " 火星文 " 那样在小群体里流行,不至于有什么危害,但当它们不断扩张,则有必要反思它们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对人们表达能力的伤害。
在警惕 " 梗文化 " 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深刻地意识到,导致 " 语言贫乏症 " 发生与扩散的,绝非 " 梗文化 " 一己之力。机器智能推送只给网络用户提供单一信息,网络短视频用格调低下的内容消耗用户时间,网络直播的打擦边球现象也并不鲜见 …… 这些都在对网络用户的时间与大脑形成霸占和冲击。人的注意力与情感,如果过多地被这些信息占据或影响,必然会导致人在语言与行为表达上的机械化,习惯于通过复制 " 流行语 " 来实现社交、寻找存在感,而忽略了内心的丰富与精神的强大才是抵御语言贫乏的最有力堡垒。
来源 黔中书
文 寒月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