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2021-12-28
让搬迁群众“搬出去,留得住”!黔南答卷很“OK”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2 月 28 日,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新闻发布会在都匀市举行。来自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 十三五 " 期间,黔南州规划建成 108 个安置点,安置搬迁群众 24.73 万人。

搬出去不难,留得住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上,黔南州多措并举,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在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 " 后半篇文章 ",让移民群众具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翻开 " 答卷 ",一份份提振信心的答案跃然纸上——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州除三都、罗甸两县继续保留生态移民部门外,其余 10 县(市)在乡村振兴局加挂生态移民局牌子。同时,调整充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 37 个调整为 42 个,州、县(市)、乡镇(街道)分别成立 83 支后续扶持专班,抽调业务骨干 253 人,专职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资金投入得到加强。今年以来,全州共争取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 4.09 亿元,涉及项目 97 个;争取到农发行资金 6.2 亿元,建设后续项目 4 个;监测帮扶力度得到加强。按照省州要求,将搬迁户中的三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防贫监测系统,建立监测台账,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搬迁群众不返贫。

配套政策措施更加完善。一是政策支撑进一步完善。今年以来,相继出台了 5 个主体文件,如《黔南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梳理、解决及督查机制》《关于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 8 个支撑文件,如《关于进一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医疗扶持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通知》《黔南州开展 " 万企帮万家 " 稳岗就业行动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逐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体系;二是各级责任压得更实。实行州四家班子领导包县(市)、县(市)党政领导包安置区的工作机制,由州委书记、州长分别包保任务最重的三都县、罗甸县,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分别包保任务最重的安置区,确保责任不落空;三是乡村振兴工作队实现全覆盖。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纳入乡村振兴驻村(社区)工作队选派范围,按照 "1+2+N" 模式,向安置区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 108 支,第一书记 106 人,选派工作队员 501 名。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提档升级。一是为安置区配建学校 108 所(新建 76 所、改扩建 32 所),配备教师 4760 人;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全面推行集团化办学,采取 " 请上来、沉下去 " 的帮扶方式,让 4.1 万搬迁学生就近入学,同等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全面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为安置区配建 55 个卫生服务站,配备合格医务人员 357 人,充分发挥县医院、县中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将 55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共体建设范围,让 24.73 万搬迁群众就近享受城镇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稳岗就业成果更加巩固。一是开展全员培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确保搬迁群众掌握一门以上谋生技能。目前,全州累计开展各类培训 5.88 万人,有培训意愿劳动力实现应培尽培;二是建立劳务合作组织。支持社区、致富带头人成立了 58 个各类劳务合作组织,优先承揽县内国有企事业单位、项目工地、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劳务外包合同,帮助 1.66 万搬迁群众就业;三是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鼓励支持国有企业、龙头企业、返乡人员在安置区创办就业帮扶车间,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州建成就业帮扶车间(扶贫基地)226 个,可提供就业岗位 1.94 万个,已就业 1.3 万人,其中,搬迁群众就业 4630 人。四是夯实兜底就业保障基础。政府统筹好生态护林员、就业援助、扶贫专岗等公益性岗位,全州 10017 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五是强化就业跟踪服务。发挥社区干部、包保干部、楼栋长熟悉情况的优势,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定期开展跟踪服务,适时了解全州 13.59 万劳动力的就业状态,目前,稳定就业 12.88 万人,就业落实率 94.78%。

社区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一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州新成立了党支部 102 个坚持把安置区的各项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二是完善社会治安管理机制。以 "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 " 治理机制为载体,为安置区配备 812 名网格员和 3690 名联户长;成立 60 个社区警务室,配备警务人员 183 名,实施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在重点路口、重要区域实现视频监控探头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安全感。三是物业服务进社区。采取市场化运作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模式,62 个搬迁安置区引进物业服务,41 个因安置规模较小采取群众自治,引导群众参与物业服务和监督,着力提高安置区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积极开展 " 新市民 · 追梦桥 " 品牌创建。发挥工青妇 " 指导服务、示范引领、规范统筹 " 的作用,通过 " 搭五桥建五家 ",累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风家训、生活常识、法制宣传等各类宣传活动 1488 场次,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社会保障水平更加充分。一是开展便民服务进社区。全州新成立 67 个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民政、社保、就业、户籍等服务窗口 489 个;同时,供电、供水、金融、快递等服务网点进驻安置区,采取线下 + 线上服务的方式,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生活服务。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全州 14.21 万搬迁群众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缴纳率 100%;4.39 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低保 3.43 万人,占 78.1%,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缴尽缴。三是创新开展住房保障服务。一方面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搞好住房和基础设施的维修服务,如贵定县用结余资金购买商铺,收益用于住房维修。另一方面,将搬迁群众纳入城镇保障住房政策保障范围,解决搬迁家庭因人口自然增长住房不足的问题。

民族团结示范成效显著。一是民族杂居促进大融合。二是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三是开展好双培计划。

黔南州委副秘书长、州生态移民局局长仲成鹏表示,贵州省易地扶贫大搬迁序幕自 2015 年底在惠水县明田安置点启动以来,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黔南探索形成了惠水 " 五个三 "、" 一架构三清单 " 党建引领、龙里 " 四建四进 " 社区治理等好经验、好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贡献了黔南方案和黔南智慧,惠水县明田安置点、龙里县奋进社区、福泉市五新社区曾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观摩点,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贵阳晚报 +ZAKER 黔南

编辑 王欣 实习生 陈庆庆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乡村振兴 答卷 就业 新闻发布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