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史上最大规模建医院计划加速,只求你肯来,给钱、给房、给平台、给政策。"
不久前,发布在深圳卫健委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言辞中透露着当地重金招人的决心。这场 " 史上最大规模 " 招医,共计 7734 人,
一年,一个城市,招聘 7734 人,在全国医疗人员招聘是什么规模?
丁香人才的数据显示,近 3 年来,深圳在丁香人才上发布的新职位数共 11482 个。
仅今年 1-11 月,深圳就发布了 4288 个新职位,每个职位背后对应人数不一,例如高级职称岗位一般是一岗一人,护士岗位有时多至百人。
横向对比全国,仅深圳这一个城市发布的新职位数,就超过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全省招聘人数规模。
深圳发布职位数量与全国排第 8 的湖南省等同,前面 7 名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山东省。
为了招人,深圳给出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有的满足待遇," 如果是人才引进,年薪 70 万元上下;如果是学科带头人,至少是年薪百万元起步。"
有的给予平台," 为了挖一个呼吸病顶级专家团队的带头人,投入了一个亿用于建团队、搭平台,让领军人物能大展身手。"
有的搭建生活," 市里给了很大支持,房租、安家费、科研经费、编制上的倾斜,包括子女教育,配偶就业都协助解决。"
从 2014 年左右至今,引进到深圳的医疗人才既有院士、全国学科带头人,也有一线医生和护士;既来自东三省、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来自大湾区内部。
根据深圳市卫健委数据显示,2014 年末深圳市拥有卫生工作人员 86535 人,6 年后,2020 年末已拥有卫生工作人员 130324 人,6 年增加了 43789 人。
医疗卫生国家级领军人才,2014 年仅 7 名,无一名院士;到 2019 年底,已引进了 253 个高层次医学团队,汇聚了 60 余名两院院士为深工作。
而深圳,仅仅是这场人才争夺战的一个缩影,在全国公立医院大扩张的背景下,一场抢人大战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上演。
如此规模,不免让人生出疑问与隐忧:
全国范围内的 " 抢人大战 " 还将持续多久?
各地的抢人,主要是在全国的存量上争夺,这是不是某种发达地区的特权?
快速聚集全国的优质医疗人才,人才梯队如何相容," 罗马能一日建成 " 吗?
从东北、到 " 江湖 ",再到大湾区
7734 人,此等规模的招聘计划,早已不是深圳的第一次。
八点健闻梳理《深圳市卫生健康系统人才招聘公告》发现,近年来深圳市卫健委医疗系统招聘人数逐年递增,2017 年招聘 1691 人,2018 年招聘 3934 人,2019 年招聘 5873,2020 年招聘 7125 人,2021 年招聘 7734 人。
5 年间,招聘人数翻了近 4 倍。
最初,这场 " 圈人运动 " 始于东北、西北。
几年前,王越从东北被 " 挖 " 到深圳在一家公立医院担任院长。从时间节点和地域源头上来说,他算得上是第一批被 " 挖 " 到深圳的院长。
彼时,深圳市政府提出的持续 6 年的医疗卫生 " 三名工程 ",刚刚开始。
深圳市政府决定实施以引进和培育名医(名科)、名医院、名诊所为重点,吸引一流医学人才和团队,在未来 6 年投入 1000 亿元建设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7 年来,王越能时刻感受到,深圳持续不断地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 不仅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更远远超过了我们北方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快速补齐了历史的欠账。"
如今,从王越到任到现在,医院面积增加了 10 倍,医护人员数量也翻了一倍。
当时,深圳大力发展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缺口很大、恰逢这时,东北、西北、新疆等经济欠发达省份,以及邻近深圳的江西、湖南,看到当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愈发明显。
无论是为个人发展还是子女教育,脱离原先环境的驱动力都变得很强。
一拉一张,当萌生去意的医生接到深圳抛出的橄榄枝,南下是水到渠成的事。
凭借着解决编制、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利好,深圳着实吸引了不少外地医生。原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廖新波告诉八点健闻,因为深圳大力挖人,曾听闻其他省份的卫健委一肚子苦水,甚至扬言不愿再把人员送到广东进行培养,因为送多少人就会流失多少人。
从 5、6 年起,深圳开始在全国大力挖人。
首先吸引的是临近的江西、湖南、湖北,随着深圳医疗在 " 质 " 与 " 量 " 上的齐头并进,挖人的触角,也逐渐从北方和中部,一路蔓延到了大湾区内部、乃至北上广。
最近,肖军刚在广州办完离职手续,准备居家迁到深圳,入职深圳的一家三甲医院。此前 4 年,肖军是广州一家医院的中层,负责信息建设。
在他看来,深圳比起广州," 更青春,更有活力,政策也更有吸引力 ",职位上升后,能够负责医院的信息实验室与学科建设,也是他选择赴深的重要原因。
最近,肖军还听说,广东省医疗系统内部一位副处级官员,已赴深圳去做公立医院副院长。" 以前是北方地区、内陆地区高年资的医生、院长、副院长到深圳去,现在大湾区内部都开始流动起来了。"
不差钱
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如果谈机会与发展,或许显得虚无缥缈,但真金白银的 " 年薪 " 能体会到最大的诚意。
一位医疗猎头告诉八点健闻,对于人才引进,各地区都有政策,无论是深圳、苏州、上海,人才引进费(安家费)都在 30-300 万不等。当然,这只针对大部分高年资医生,顶级专家不在此范围内。
不同的是,早年间,同样资质的外地专家,在上海只能接受高职低聘,在深圳却能拿到比江浙沪更为客观的收入和更多的安家费。
对于追求高收入的医生而言,的确很难抗拒深圳的诱惑。
她举例," 一位主任医师,到江浙沪的二甲至三级医院,担任科室主任岗,年收入约在税前 30-50 万,但是到了深圳,这个数字会变成 50-70 万。"
在疯狂招人的年代,一些被挖到深圳的医生,也存在 " 溢价 "," 并不是所有到深圳的医生,价值都能与高收入相匹配。"
最早南下的医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 高光 ",职位和金钱双双拿下。来自东北大三甲的儿科医生高春燕颇为感慨,以前进深圳医院要容易得多,哪怕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副高职位,都能在深圳公立医院找到不错的工作," 现在条件要高得多,要博士,要大医院的经验。"
是什么撑起了深圳公立医院 " 重金求才 " 的底气?
这其中离不开深圳市政府的功劳,作为改革先锋、经济特区,深圳 " 不差钱 "。
但深圳的挖人,并非简单粗暴的砸钱招兵买马,而是有一条在全国巡回 " 抢人 " 的逻辑暗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千禧年初,刚开始兴建医院的深圳还是一块不折不扣的医疗洼地,来深圳并不是中山医这样的名校医学生首选,只能凭借着略高一些的薪资和沿海城市的发展图景,引进一些退休或快退休的专家或科室主任;
2013 年深圳开启新建医院潮,港大深圳医院首创年薪制,打破了市场的游戏规则,2014 年 " 三名工程 " 后,深圳开始引进学科带头人,不少东三省和中部地区的院长、副院长,被高薪聘到了深圳;
近几年,深圳对于引进人才的挑选明显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求贤若渴,大量的需求缺口等待填充,而现在深圳更聚焦于优质人才,希望通过一个个主委、院士带动着深圳医疗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市场化的年薪制、新建医院的去编制化,让医生的流动变得更容易了。
今年 12 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首次入选复旦大学发布的全国医院综合百强名单,为深圳医院首次入选,完成了从 0 到 1 的质变,也是深圳在医疗发展上砸下重金后听到的一声 " 巨响 "。
钱,从哪里来?
一方面有 " 三名工程 " 建设,深圳市政府 6 年豪掷 1000 亿,打造全国医疗高地。
公立医院得到了财政支持,在硬件上快速发展后,没有用完的经费,就能用于在全国招揽人才。
根据具体政策,深圳市将人才分为 A、B、C 三类,医院一旦引进这三类团队,市政府会分别给予总额最高 1500 万元、1000 万元、800 万元的资助。
另一方面,还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加持。
2018 年 6 月,广东省启动的高水平医院建设 " 登峰计划 ",入选的 50 家医院,广东省财政厅会拨付 3 亿元给入选医院,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经过 3 年评审,深圳市陆续有 7 家医院入选 " 登峰计划 "。
入选的 7 家深圳医院,不仅会拿到广东省的 3 个亿,深圳市政府会按 1:3 的配比,再给 7 家医院每家 9 亿元,数目非常可观。
" 罗马能一日建成吗?"
待遇和年薪并非万能钥匙。靠全国挖人建一座罗马城,也未必时时奏效。
对于金字塔塔尖的顶级专家来说,更看重的是平台发展和科研水平。
" 医院的大牌专家,薪酬肯定不是第一考虑因素。" 一位民营专科医院副院长对八点健闻表示,请 " 佛 " 可不容易。" 往往是没有得到晋升或者被边缘化的人,才会寻找更多的机会。挖的都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根本挖不动。"
医直聘联合创始人练军良也注意到,特别有威望的专家或博导,去深圳也并非首选。" 多数还是考虑北上广,因为这些城市的医教研底子更厚,也容易给自己团队补充新鲜血液。"
一位深圳的主任医师透露,最近他们医院从西南地区挖来一位学科带头人。在他看来,年薪是无法吸引的,关键是靠医院所提供的支撑资源,能帮助这位带头人 " 冲院士 "。
如此看来,筑巢引凤才是深圳吸引高端人才的正确思路。深圳 " 三名工程 " 的重点之一,便是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或医疗机构合作办医,打着对方的招牌吸引更多人才。
这种方式颇有成效。2014 年,深圳市医疗卫生国家级领军人才仅 7 名,无一名院士;而自 2014 年启动后,根据深圳市卫健委官网显示," 三名工程 " 已经引进了高层次医学团队 197 个。
此时,深圳医疗的人才金字塔已露出 " 尖尖角 ",但随后而来的现实是,腰部及腰部以下的人才团队搭建,并不比招募 " 头部 " 专家容易。
对于普通医生来说,深圳高昂的生活成本会对冲了一部分薪酬的实际增长,几十万的年薪看起来多,但难以承受深圳的高房价,他们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其实是下降的,一些医生宁愿留在本地。
" 在团队建设上,深圳整体医疗人才的中层人员数量较少,护士人员数量也偏低 ",廖新波指出," 从 2019 年的统计数据看,深圳每千人医生数为 3.01,每千人注册护士 3.30,相比广州市这个水平还是偏低的。"
今年,深圳市卫健委发文招聘的 7734 人中,所需的护理类人才就有 2706 人,占到总招聘人数的 35%。这也侧面反映出,护士并不易招。
如果说在前期,深圳能够重金招聘学科带头人,但在招聘 " 腰部 " 医护人员时,困境就无法简单靠钱解决了:这类医护人员,不仅人数多,而且因为职称、层级等原因,无法像 " 头部 " 医生那样,直接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附加待遇。
最终形成的局面便是,这类医护人员流动性更高,招聘难,留下更难。
一场全国性的 " 抢人大战 "
疯狂抢人的不只是深圳。从各省市政府牵头出台医疗人才政策中,各地挖人的决心可见一斑。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博鳌乐城医疗特区的建设,医疗,正在越来越受到当地重视。海南省卫健委计划在 " 十四五 " 期间投入 10 个亿,扶持建设 50 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
" 前沿的开放政策,丰厚的收入待遇,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高端人才 15% 个税优惠,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舒适气候,以及海南自贸港的光明前程。" 一则招聘公告中这样描述道,并直接列出几大强势学科带头人 80 万元以上的年薪。
无论是医学高校,还是医疗卫生机构,不管是短期的顾问指导、对口支援,还是长期的岗位调动,海南统统欢迎。
与深圳类似,海南省政府也对几类人才发放不同金额的补助。
高春燕最终没有选择深圳,除了高昂的生活成本外,深圳医院总给人一种 " 一直在招人 " 的紧迫感,似乎只要遇到更优秀的人,就会取代原先挖来的科室主任。一年半前,她受邀担任海南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主任,安家费 90 万元、高年薪、解决配偶就业。
而现在,她感觉 " 海南招人比我来的时候更猛了,待遇越来越高,年薪 120 万招博导,应届生至少得是硕士 "。
尤其是对于经济发达却唯独没有好的医学院校和医院的省市,在医疗根基尚未稳固之前,就只能从外部引进成熟人才。
去年年初,苏州市决定在 " 十四五期间 " 力争新增 10 家三甲医院、三级医院数量增长 50%。作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苏州仅拥有 7 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捉襟见肘。
今年 7 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卫健委、苏州市、苏州大学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1 月 30 日,苏州市卫健委发布公告称,2022 年计划招聘 514 名医务人员,其中作为当地领头羊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便招聘 310 人,占据半壁江山。
同样难抑扩张冲动的还有西安。西安的医疗实力并不算弱,千万人口城市拥有 27 家三甲医院,医疗机构总数达 7017 个,医疗资源丰富但集中于主城区,急于发展却没有土地的老院开始往城郊扩张。
去年 8 月,西安拿出了一份行动方案,决定在城市东南西北各外围区域建设 13 家医院,超过 16000 张床位。随着新院落成,西安的招人缺口势必会扩大。
尽管这些城市大手笔投入,却也免不了陷入与深圳类似的窘境,周围 " 强敌林立 ",医院能够辐射的范围十分有限。
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地理位置紧密相关。练军良对八点健闻分析," 苏州处于长三角几何中心,东有上海、南有杭州、西有南京,而这些城市对医疗人才吸引力度更大,大部分优秀的博士都会优先考虑这三个城市,苏州则略逊一筹。
西安近几年的人口净流入很高,但辐射范围限于陕西省内及西北五省居多,而东北、华北、东南、华南等地区的人才还是会优先考虑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想要成为下一个深圳,肯定要面向全国吸引更多的人才。"
靠砸钱火速挖人的粗放模式,能持续多久?
一位医院管理专家打比方,医疗好比煲老汤,需要熬制很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发展和培养人才,而高薪挖人好比滚汤,水开后就可以下菜煮面,是一种短视行为。
" 医疗讲究团队讲究圈子,把外地医生’连根拔起’种在深圳,未必能成活。况且,各地的能人聚集在深圳,如何处理竞合关系?局部最优不代表是全局最优。" 上述专家称。
廖新波指出,抢人固然重要,人才和学科如何落地才是关键,五湖四海的医生如何凝聚,都是需要考虑的议题,大举引进人才对当地医疗发展固然是好事,但做法上深圳还需要冷静。
深圳新的医疗团队建设,招人只是起点。人才从五湖四海引进,脾气秉性迥异,从业风格不同,还需要磨合。
" 像他们自己说的,深圳的医疗发展起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一两代人沉下心扎根在那里,而不是只想赚钱,"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如是说。
注:王越、肖军、高春燕为化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