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披荆斩棘的哥哥们前后登场,掀起一波又一波怀旧热潮,节目通过艺人间的相互探索、彼此挑战、" 家族 " 建立,希望诠释 " 滚烫的人生永远发光 ",见证永不陨落的精神力。当 30+ 的哥哥姐姐们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的新可能之时(比如让演员学唱跳),不禁让人思索,我们是否必须顺应这个内卷的时代,时时刻刻都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心血,挑战自己的 " 不可能 "?
写作者宽宽最新出版的生活哲学随笔集《如花在野》,或许可以看作其中一个可能性的探讨。
曾经的创业人,如今安居大理的咖啡店主兼写作者
宽宽,畅销书《36 岁,人生半熟》的作者,中央财经大学文学学士,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曾任知名媒体人物记者,后走上创业之路。将收获更大成功之际,宽宽选择放弃在北京的一切,于 2016 年移居大理,实践心中 " 最理想的生活 ",研究东方美学、传统中医学,撰述所思,开咖啡书馆。位于大理大学旁的咖啡书店 " 如花在野 ",从开店到打烊一直高朋满座,有新大理人,有大理大学的学生,也有大理本地人,几乎是把 " 诗与远方 " 的理想照进了现实。这是她创作的背景,也是她生活的日常。
人到中年,如花在野
宽宽第一次读到 " 如花在野 " 这个词,是在茶圣千利休的茶道七则里。千利休的本意是说,茶室里的花,须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不迎合,不招摇,有着宁静、朴实的意味,也隐含面对 " 天地不仁 " 时的坦荡与自得。这种植物的静默与生命力,亦是为人所需的力量,宁静朴实的气质,自自然然的人,既是她的追求。
如果说《36 岁,人生半熟》是人生面临选择之际的 " 破 " 和迷茫,《如花在野》则是作者对人生新阶段的 " 立 " 的记录,书写的,是年近不惑、穿过迷雾后的笃定与从容。23 篇生活美学随笔,包含 " 怀偿 " 和 " 惜今 " 两部分,从对幼时生活碎片,到个人情感的回溯,及至友人的生死悲欢,更多的,却是在平凡的日常中挖掘出的美,以及对写作、对东方美学、对时代背景下个人之路的深入思考。这个 " 立 " 的过程,从有为到无为,从行动到感受,从外转向内,是一个人的狂欢,也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生命吟唱。而一贯真诚,毫不造作的文字,延续了前作的优点与沉思,向读者展示了选定自己的路后,坚定地往下走,可能到达的方向——为精神丰盈所充实的人生,在远离都市的苍山洱海间,如花般绽放,展现生命的原初能量,欲望的自然姿态。
用力的生长,而不是内卷的活着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沛的时代,对精神充实也有同等渴求。而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盛,也刺激了占有欲的滋生,裹挟着人们追求更多,获得更多,却往往忘记了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它,需要这么多。
《心流》中讲:人生的意义就在于 " 寻求意义 ",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对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在的力量与宁静,就是内在一致的最高境界。
在宽宽眼中," 为人的根本,不过是顽强生长。像一棵树,无论立于危岩还是生于幽暗,只是生长。生长之中,自有乐趣,是一种不停修剪自己的乐趣,是在密林中努力向上探取光线的乐趣,也是不断发现道之无涯而己之浅薄的乐趣——如果这也算乐趣的话 "。于是每日细致规划时刻,学花道、学书法、学中医、学中国画、阅读、写作 …… 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愈加深入,以期由 " 技 " 入 " 道 ",皆因 " 唯有功夫,可将平生所有遭遇,尽数化为滋养,其质地与时光成正比。名声怕诽谤,财富怕动荡,权势、美貌,从无持久,珍惜的亲人,怕无常。唯有功夫不负人,它是最后的安顿。"
可能无法发现自己,但可以拒绝自己成为谁
台湾资深艺文主持人、作家潘月琪曾对《36 岁,如花在野》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无论现处什么样的人生阶段,我们都值得再次思考,理想的生活是何种模样?是不是更接近自然一点?更回到自己的本心?更珍惜所有拥有的一切。愿我们都在追求‘成熟’的人生路上,逐渐长出自己的力量,与心中一片慧定清朗。"
《如花在野》,可以说是在追求 " 成熟 " 的人生路上,往前迈进的一大步。作者借用匈牙利女哲学家赫勒的美好人生三个维度,给出了自己关于美好人生的思索:
美好人生的第一个维度——自然禀赋的充分发展," 至少需要自由、多元和多样化的教育 "。对于成年人,是自由、多元的价值评定,以及内在驱动的自我再成长。
美好人生的第二个维度——正义,自不多言,除了自己不作恶,也不处在一个被迫作恶的系统里。打个比方,想象让一个崇尚极简、热衷环保的人,处在某宝的工作系统里,分配给他一项工作——策划 " 双 11" 狂欢活动,让他一本正经地炮制出这种口号—— " 就算没有男女朋友,也要疯狂购物!"
这种时候,他内心对 " 正义 " 的诉求就不可能获得满足,他的工作无论在世俗观念中多么光鲜,都成了他通向美好人生的阻碍。
美好人生的第三个维度——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 则需要以‘人’为轴心、以自组织为原则的社群、社区以及‘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只有在真实坦诚的自我之间,才可能产生 " 深刻的情感联系 "。
尊重内心的舒适,而非外在的成就,可能会被人看作无所事事,或许有时也会迷茫,但至少,如福柯言:" 目标并不在于发现我们是谁,而是拒绝我们是谁。"
以天真,抵御复杂的物质世界
" 美 ",或许是对人、对物、对生活的最高评价。在《美,一半在时代,一半在个人》一文中,宽宽写道:" 文艺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美是文化繁盛的时代结晶。"" 审美的问题,解决的出口在个体。历史做出过启示,这样的时代,文化依赖文化人、艺术家们,孤独地走出一条路,或可成为炬火。与其苛求他人与时代,不如反求诸己。" 这关于文学艺术的思考,也可以放诸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前作《36 岁,人生半熟》,宽宽曾写道 " 人生走向成熟之期,最珍惜的还是那一点天真 ",这里的 " 天真 ",对应的是外部世界的 " 复杂 "。
作者的经验给了我们一种样本,但绝对不是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诗句或画作或与人的交流或与天地的往来中,发现一天的机遇,而借由她的经验、她的行动,启发自己关于 " 理想生活 "" 生活美学 "" 散怀抱 "" 茫茫在外有家 " 以及更多问题的思考,就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或许在读者追寻自己梦想的途中,它能激发出一两星点火花,那这本书的出版,就是有价值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