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中山水系发达,河湖众多。如何治水,一直是中山的 " 必修课题 "。
1 月 5 日上午,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孖涌河段,一只白鹭在河涌上掠过,吸引了众人欣喜的目光。" 水好鹭自来 ",这一幕好像在告诉人们," 这里的环境不断向好,白鹭飞回来了。"
这是继去年 10 月底中山市污水治理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后,举行的一次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媒体开放日活动,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10 余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来到该市火炬开发区 小隐涌流域孖涌段实地了解中山治水成效。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小隐涌流域属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网河区,水系纵横交错。该流域内共有 30 条河涌,总长 67.8km,整治内容包括截污、清淤、补水、泵闸新(重、扩)建、河涌养护等。而 孖涌属于八公里河边涌,上游与八公里河于东阳南路连接,下游通过孖涌水闸与横门水道连接,全长 2.2km,平均河宽 28m,流域面积 2.62km²,工程整治前水质为劣 V 类。因孖涌现状污染源覆盖 了工业、农业、生活各类污染源,同时涉及农村生活污染,污染源情况较为典型,且孖涌现状管网存在错混接、病害等情况,水体整治工程涉及的措施较为全面,具有示范推广意义,故将孖涌 列为小隐涌流域项目示范河涌之一。
虽然是冬日,珠三角的阳光依然让人感觉到燥热,河涌两岸绿草茵茵,树木葱茏,河涌已经没有了恶臭。河涌治理的展板上 " 二洲寻梦 " 富有诗情画意,让人产生美好遐想。而这个 " 二洲 寻梦 " 就是孖涌综合治理中的景观提升工程,临河有围栏、岸上有绿化,营造近可亲戏水,高低错落的岸线空间,依然成为珠三角一条靓丽碧道。
中建三局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小隐涌流域)项目指挥长刘长奇介绍,孖涌流域内已实现市政雨污分流,市政污水由南北方向汇集至世纪一路市政污水干管,随后输送至洋关水 质净化厂。除了常规的治理,项目部重点打造了 " 二洲寻梦 " 景观提升工程示范段,目前已经完工。该示范段是孖涌综合整治工程中景观提升工程的重要节点,工程范围为孖涌流域范围内 400 余 米的二洲村(得能东路至沿江东一路)。孖涌 " 二洲寻梦 " 景观工程长约 400 米,占地面积为 4474 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 967 平方米,铺装面积为 3507 平方米,绿地率 21.6%。
中山港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李青汶介绍,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小隐涌流域)项目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小隐涌、八公里河等 30 条河涌,整治过程中根据河涌服务范围划 分排水分区,全面摸排梳理暗涵、管网、排污口、污染源等现状,逐一溯源分析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排放状况,建立排水单元,厘清治水底数,实施精准截污,构建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等, 经过整治,目前孖涌水质已逐渐改善消除黑臭。
实地走访中,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兵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中山全市水体治理工程已初见成效,与 2021 年第二季度水质情况相比,2021 年底全市劣 V 类水质河涌数量由 459 条下降至 448 条, 水质得到了改善。部分流域治理成效也较为明显,如南朗流域共 14 条河涌于 2021 年开始推进整治工作,目前劣Ⅴ类水质河涌数量减少了 3 条,重度黑臭河涌减少里 2 条,水质明显好转。
" 水岸同治,推动实现河清岸通 ",这次走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此。现场交流中,李兵给新快报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治污蓝图:立足中山自然水网和水资源条件,推动活水循环工 程,在完成截污工程等前提下,开展河涌清淤,清理内源污染,推进河岸生态修复,建设万里碧道,打造滨河自然生态走廊,实现河清岸通。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