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1-06
龚鹏程《中西论衡》:在中西之间寻找融汇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纵观当世,或许没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能感受到来自 " 古与今、中与外、灵与肉 " 这六端力量的撕扯,需要人文的安顿。以天地自然系统、域外主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为参照重构思想坐标,成为诸多精英学者的研究课题。龚鹏程教授《中西论衡》一书,试图在中学与西学之间寻找融汇点。

龚鹏程教授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沉浸于中国经史子集的同时,也在西方美学与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等课程主业中接触到了西方思想。他自言," 我们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读的其实是新实在论;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读的是叔本华;读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读的是马克思;读新儒家,读的则是康德、黑格尔。"

这段经历,既让他日后成为传统主义者、国学大师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成为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埋下了伏笔。具体说来,即上世纪 70 年代大学毕业后,以追随时任台湾淡江大学张建邦校长编《明日世界》杂志为机遇,跻身中国最早一批后现代、信息社会和趋势研究者之列;随后著述、翻译国际上各种战略研究经典著作,主讲战略思想史多年,把中土传统经世致用之学和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结合起来,应用于现实;再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课 " 欧洲的中国观 ",是我国较早整体式研究欧洲的学者。由此奠定了他 " 论衡中西 " 的思想方法,即西方怎么看中国。

众所周知,西方看中国,千奇百怪,中国人看西方也同样光怪陆离。但只陈述这些 " 印象 ",如后来欧美汉学界流行一时的印象研究那般,海客谈瀛,稗贩异闻,算不上是什么研究。研究,要问一些更根本的问题。例如:地球是圆的,中与西或东与西,怎么划分?为什么有人自认为居中,有人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龚鹏程教授从这些问题出发,指明现实生活中,自鸦片战争以来,不论是食衣住行、器物制度,还是思想、文化," 西方 " 介入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领域已然甚深,中国人的 " 西方观 "、西方人的 " 中国观 " 看似相互独立,但实则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龚鹏程称之为 " 中西共构 " 的世界。在这一结构中,中西早已不是两个区域、两个文化体系,而是不一不异、亦合亦离的关系。

有趣的是,龚鹏程在《中西论衡》中,将 " 中西共构 " 的结构诞生的历史,推至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而渐由中亚、西亚以通欧洲,东汉佛教传入中土、明初郑和下西洋、明末耶稣会教士来华这一阶段。也就是说," 中西共构 " 的形成,使得中国人以西方为对象观照中西的方法——简称以西方为方法,不仅是近代中国才有的产物,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在《中西论衡》一书中,作者立足 " 中西共构 "" 以西方为方法 " 两块基石,以专题的形式着重探讨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与融合。书中所收录的 29 篇文章内容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历史、法治、科学、宗教等众多方面,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作者融通古今,横贯中西,引经据典,洞察深入,以西方为方法,论衡中西,把中土传统经世致用之学和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结合 , 应用于现实。

书中《西方人文主义这面镜子里有中国人的镜像吗?》梳理了西方各种人文主义景观中众多非人文、反人文、异人文、超人文之处;《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百年汉字演进史》呈现了中国人对语言认识的与众不同及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中西戏剧观念的差异》利用辨析亚里士多德 " 情节 " 辞意的方法,来展示中西戏剧观念如何与为何不同;《中西比较文化学到底该比较什么?》通过介绍比较文化研究的思路与进展,说明中西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以及《在时间的面相下》《以苏格拉底为鉴》《孟德斯鸠迷惑了中国》《中国人不爱看相》《高冷的西方哲学史已被按倒在地上摩擦了》等文章则论及了中西方在文学、美学、哲学、艺术、历史、法治、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异同和融合。

《荀子 • 解蔽篇》曰:" 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龚鹏程先生这本《龚鹏程:中西论衡》便是要在中西共构的世界中继续发扬这种以西方为方法的讨论,稍为国人解蔽。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 编审 段筠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