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石刻坐佛,通高 70 多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巨大的佛像开凿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的红色山岩体上,有 "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 的美誉。
然而,就是这样的红砂岩山体,风化病害严重,有的岩体表面明显泥沙化,用手指轻轻一蹭便可能脱落。
乐山大佛附近的中小型石窟风化严重。新华社记者 童芳 摄
由于气候潮湿、雨水多、依存岩体性质等因素,长期以来,乐山大佛的水害、生物病害、风化病害、修复层开裂剥落等问题突出。
乐山大佛又出现 " 脸花鼻黑 "。新华社记者 童芳 摄
在游客眼里,乐山大佛时常 " 脸花鼻黑 "、" 流泪 "、" 长草 "、" 开裂 " 等,而上一次大规模修缮完成至今,还不到三年。
保护乐山大佛需要系统性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乐山大佛两侧的石窟风化严重。新华社记者 童芳 摄
8 日,由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参加的石窟保护座谈会在四川乐山市召开。为乐山大佛石窟 " 会诊 ",得开出一副 " 治水药方 "。
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们经过现场勘查后一致认为:乐山大佛存在多种病害,最主要 " 病根 " 在水患。
水的问题、内部裂隙的位置、防风化(凝结水数据)、用什么材料修复、是否建大佛阁遮起来、游客承载量极限等,都需要系统规划、分步落实。这是一个整体性工作,需要专业科研团队长期研究。
据了解,自 1914 年以来,乐山大佛先后进行了 7 次较大规模的表面修复,但都没有系统性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 会诊 " 后,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表示,将针对系列问题 " 照方抓药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对乐山大佛开展系统化整体性保护,跨领域多学科研究,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实施一批保护利用项目。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段筠 / 编审 邓文盈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