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白天的延续,点亮了另一座世界。现代照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LED 大规模开发利用,具有节能高效、寿命长、绿色环保、保护视力、安全等等众多功能。
人类的最初照明还是钻木取火,然后才学会了熟吃食物。浩瀚漫长的人类活动,照明方式穷尽变化,从简单到复杂,暗淡到明亮,也体现人类发展的进步历史。我国历史悠久,灯类的发展也经历了千其变态,燃料的变化,灯具的一步步改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繁荣和发展,深入研究会有丰富多彩的故事等着你。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人类世界一片光明。
童年的味道是母亲的记忆,童年的灯是母亲的心,那一盏昏黄暗淡,明明灭灭,忽闪忽闪橘黄色的煤油灯伴随我十六个春秋。煤油灯制作极其简单,用料只是墨水瓶、小铁皮,一些棉花而已。
(网络图片)
我家有一孔箍窑,年代久远,这在我们村,甚至整个乡都难见到保存完好的第二个了。箍窑是用特质的土块利用力学原理修建的窑洞,一般的窑洞是利用山体的横断面向里面挖洞形成,窑洞和山是一体的,而箍窑是如建房般平地而起的,同样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箍窑是我家的厨房,箍窑顶侧炊烟升起的时刻,母亲又为我们制作餐饭了,农忙时节,吃晚饭往往就到掌灯时候了。烟雾氤氲里,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母亲和姐姐为我们匆忙地制作可口的晚餐,拉风箱的啪啪声,火苗的滋滋声,油锅铁铲的炒菜声夹杂在一起,一顿急急忙忙、手脚麻利,令人饥肠辘辘的餐饭在煤油灯的见证下就被我们狼吞虎咽了。那时的箍窑是多么亲切呀!现在是兄长堆农具的杂物间。早已退出了厨房的功能,我不知道它还能存在多久。
箍窑有遥远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但我家祖上修建的东西一排,南北一排七间房屋,显示了我祖先的殷实和富足,那些年代其他人家都住窑洞。房屋是爷爷的爷爷修建的,在那交通不畅的年代,砖瓦和木材要在百里之外的川区集镇和县城运来,造价一定是一个天文数字。每年春节,挂在屋檐下两盏木制纸糊的大灯笼,尤为鲜艳饶眼,如果采用红蜡照明,爆竹声声,烟花咋地的夜幕下,有一种古色古香,瑞气祥和的韵味。
最温暖,最让人感动的是与伙伴灯下苦读的日子。一墨水瓶煤油不过三分钱,为了节省,我和少年的伙伴同学公用一盏油灯,我们在作息时间上高度配合,默契如一,就连住校夜里起夜时间也一致。现在回念那些时光,常常感激涕零。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常有顺口溜形容我们那所中学的学生 " 睡的是干床板,吃的是冷馍馍,喝的是窖凉水 "。这样的环境里许多同学都刻苦学习,全校的升学率在全县也是名列前茅,学区校长和校长经常受到表彰奖励。
(网络图片)
初二上学期末,家乡通了电,学校照明是干净明亮的电灯,但严格控制用电,我们并不能抛弃陪伴我们的煤油灯,凿壁借光,车胤映雪的故事我们铭记于心,况且我们要比两位古人的条件好多了,伙伴和我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度过了风霜雪雨的三年。三年过后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伙伴上了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开始在明亮的电灯光下学习了,再也不是那个第二天早上起来鼻孔内沾满烟灰的鼻涕男了。
红烛的灯光让人充满温馨的回忆,断电的时候,家中常常备有蜡烛,点亮一支、两支、甚至三支四支,烛光摇曳,屋内增亮不说,还更能感受一种暖意。友朋聚会,生日蜡烛,不单单是一种照明的作用了,角色的转换,让人想起诗,响起美妙的音乐,种种曼妙的氛围,足显日子的富足和安逸。
世纪之交,我们小时候的理想生活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已经在祖国大地处处开花,过上了比蜜甜的日子。城市的夜晚,灯光灿烂,五彩缤纷,农村也有了路灯。
魏万河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